本报讯 在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中,宁夏出现一个新气象:那些长期“走读”的“乡官”如今大都不走了。许多“走读官”变成了农家的“炕头客”,干群关系也因此发生很大变化。
“走读”干部,是人们对那些工作在乡上、居住在城里的乡镇干部的一个说法。现在,随着干部交流力度的加大,工作单位与家庭不在一处的乡镇干部越来越多,在宁夏300多个乡镇的1万余名乡镇干部中就占48.7%,其中乡镇领导干部占60%。一个时期以来,“走读”已经成为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乡镇工作在一些地区呈现机关化和城市化特点。有些“乡官”晚来早走,在岗位上有效的工作时间很短。
在农村开展“三个代表”学教活动的基础上,宁夏党委、政府决心纠正这种“走读”现象,并从教育领先、制度规范、责任落实、加强监督入手。很快便改变了那种“晚上没必要住在乡里”、“住乡是折腾干部”的看法。在此基础上,各地普遍建立了乡镇干部住乡制度。有的乡镇还规定了住乡的时间和深入村组的时间,并把这些与年度考核、评先评优、提拔任用挂起钩来。为解决“走读”问题,各地注重从生活上关心乡镇干部,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使乡镇干部们住得安心、舒心。
吴忠市利通区秦渠乡实行了干部夜访制度。这些乡镇干部白天正常工作,晚上走访农户,宣传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传播农业技术,调解家庭矛盾、邻里纠纷,慰问困难户,成为群众的“炕头客”。利通区金积镇专门成立了农业110服务队,将乡镇干部的BP机、手机、服务内容打印后发到农户家中。农民打个电话,服务队半小时就可到达,农民群众对此十分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