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献纪录片《新四军》结构艺术谈

2003-04-07 来源:光明日报 李显杰 我有话说

作为纪录电影形态中一种特殊类型的文献纪录片,主要是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掌握、对历史事件的回顾来再现历史风貌的。因而如何把握住第一手材料,并提炼和寻找到一个恰当的叙述视角,是文献性纪录片能否获得成功和认同的关键。可喜的是,由湖北电视经济频道、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的文献纪录片《新四军》,比较好地处理了文献资料与现实选择、历史真实与再现描述、人物事件与观众接受需求等层面上的结构关系,恰到好处地结构出一个真实而充满激情,鲜活却不夸大的有机整体来,使本片不但成为历史事件的忠实写照,而且具有着较强的审美感染力。这里主要从该片的结构艺术上,谈谈该片具有的几个特色。

一、“总——分——总”的整体架构,使全片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全片共分为十集,第一集《浴火重生》,虽然主要是对新四军诞生的历史背景和皖南事变的描述,但带有对全片作总体概述的性质。从时间上讲,这一集涵盖了从1937年10月新四军组建,到1941年皖南事变的发生,再到陈毅为代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的新四军的重建;从内容上讲,宏观地描述了新四军从诞生到最后取得胜利的整个十年风雨、十年辉煌的光辉战斗历程。第二——第四集《弯弓射日》(上、中、下),集中刻画了新四军抗击日本侵略者和与日伪敌军的主要事迹。第五集《统一战线》、第六集《反顽作战》、第七集《建设华中》、第八集《新型军队》、第九集《四海同援》则分别从联合不同武装共同抗日、反击国民党顽固派的斗争、建设民主政权、国内外友好人士的支援等方面展现了新四军各个方面的斗争策略和艰苦生活历程。第十集《再创辉煌》则是对全片的总结性描述和升华,重点刻画了“中原突围”与“鲁西南”战役两个大的军事行动,并对新四军撤销番号编入解放军后的战斗业绩和当代风貌作出了概括和展望。

这种以选定的专题为中心作相对集中的叙述模式,应该说比传统上以时间线性顺序(编年史)的方法依次道来的叙述模式更具有创新性,同时也要求创作主体具有更深入的历史视野和对全局的把握和提炼能力。例如,片中用了三集篇幅集中展现描述了新四军与日伪军的八年浴血奋战的战斗历程,从最初的蒋家河口歼灭日军一个班的战斗,到历时八天粉碎日军的“扫荡”;从缴获日军自行车的故事到火烧“竹篱笆”的运动,从反“扫荡”的斗争到反“清乡”的艰苦,片中给以全面而具体的描述。最后又对新四军抗战八年,对日伪作战2万4千6百多次,毙、伤敌军47万多人,占全国歼敌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从最初1万多人发展到主力和地方部队31万人,地方武装96万余人,牺牲了8万多人的事实作出了总体概括。如果按时间顺序分散描述抗战斗争的话,很难如此清晰地勾勒出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和辉煌战绩。因为实际上在抗战八年间,对日伪作战的行动常常是和对国民党顽固派的斗争同时或交叉进行的,而人民政权的建设以及国际友好人士的援助也贯穿于新四军十年军史的整个历程中。

将新四军的历史分为不同的专题作相对集中的描述,就使全片的叙述显得层次分明,重点突出,使观众对新四军方方面面的辉煌业绩有了较为全面的感知、留下了颇为深刻的印象。

二、以故事为线索,以人物为亮点的叙述策略,刻画出鲜活生动的群体英雄谱。

通过挖掘和讲述可歌可泣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刻画和描述新四军将士的革命精神、性格特征和英勇事迹,是本片结构上的又一特色。可以说是该片努力使历史述说情节化,人物刻画形象化的尝试。从实际播放效果来看,这种叙述策略的运用是比较成功的。

像对粟裕形象的认识,我们是从片中给我们讲述的粟裕率领新四军先遣支队打的“韦岗”伏击战首先了解到的。从最初新四军不为广大民众了解而倍受冷淡,到用自己的行动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从对如何打“汽车”的询问,到最后歼灭日军土井部队一部的重大胜利。使我们对粟裕的沉稳性格和指挥艺术有了初步认识。而通过徐海东指挥“周家岗”的阻击战的故事叙述,我们不禁为徐海东打游击战的高超战术叫好。徐海东在战后总结会上却“很不满意”乃至其晕倒台上的细节刻画,使我们对这个共和国大将的性格有了更深层的了解。发生在江苏淮安刘老庄的故事,使我们了解了以白石才、李云鹏为首的新四军某部四连的八十二名战士壮烈牺牲的英勇,而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二十岁,而留下来名字的仅有十四人。其他的像日本友人板本寅吉(蒋显礼)、板本义次郎等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献身的故事;国际友人史沫特莱捐钱盖女洗澡房等等,都是通过一个个娓娓动听的故事,栩栩道来。

正是通过观看这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我们看到了无数个鲜活生动的英雄形象所构筑起来的伟大丰碑,感受到了新四军这支人民军队所具有的坚强品格和所立下的丰功伟绩。

三、多种镜头“话语”方式的运用,使历史与当代交融,涌动着饱满的革命激情,具有浓郁的艺术感染力。

本片在镜头“话语”的讲述方式上,充分利用和发挥了电视语言的特色,将现实实际的采访与历史资料的运用(包括历史档案文字资料、图像照片资料、历史资料镜头)和模拟的动态的现代影像资料(包括图表资料的显示——如反顽斗争中用地图标示出来的四种武装力量;模拟画像——片中显示的板本义次郎的图片就是根据他的学生的描述绘制的;影像资料——各种类型的资料镜头;影视剧片断———取自电影《黄桥决战》的片断,取自于电视剧《中原突围》)等恰到好处地剪辑组合起来。在具体的描述过程中,将多种人声、音响与音乐有机组合,并拟人化地运用运动镜头、变焦镜头、晃动镜头等拍摄技巧,使历史的讲述与当代的现实场景交汇融通,使当年的充满血与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与当代人们对这种精神的回忆、赞美与感怀交流互动,从而使全片的“讲述”涌动着饱满的革命激情和浓郁的艺术感染力。

例如,讲述蒋家河口的故事,先是由画外叙述人讲述,然后引入当年参加伏击日寇的战士回忆,再由当地的老农民介绍当时情景,并穿插当年侵华日军士兵的述说。这种对同一事件作多角度、多侧面地“回顾”,无疑增添了故事讲述的可信度。而且画外音叙述对曹操当年也受阻于此河口的历史联想,给观众平添了些许历史知识的情趣。

片中对音响,尤其是歌声的运用也是匠心独具的。比如,让当代的中学生们合唱《别了,皖南》,感人心怀;同时在结构上也起到了铺垫作用,它与后来发生的“皖南事变”形成节奏上的一张一弛。用女声清唱《哭叶项》,用不同地域的各种地方音乐形式来表现新四军的事迹在民间的广泛影响,让当年的新四军老战士演唱《新四军军歌》,全片结尾时让嘹亮的《新四军军歌》再次响起等,都恰到好处地展现了新四军艰苦奋斗、充满豪情的战斗风采,抒发了人民群众与新四军的血肉相连关系,使全片的叙述涌动着饱满的革命激情,具有浓郁的艺术感染力。

总括起来看,《新四军》一片在叙述结构上是颇具特色的。除了我们以上所说的几个方面外,像片头的制作,突出中共党中央为新四军制定的方针:向南巩固,向北发展,向东作战;每一集分四节,每一节的片头以新四军所用的三种徽章来贯穿,都是很有新意的。作为一部文献纪录片,能够拍得如此真切感人,鲜活生动,是难能可贵的。这与其精致的结构艺术追求分不开,从这种追求中我们也不难感受到本片制作者所投入的那一份心血,所怀抱的那一片深情。(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