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政治分歧引发产品抵制大战

2003-04-08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驻贝尔格莱德记者 宋文富 我有话说

美欧因伊拉克战争在政治方面所产生的分歧目前已不是新闻,但因此而引发的贸易封锁大战却愈演愈烈。近来,在美、欧、阿拉伯等一些国家中,要求抵制使用对方产品的呼声越来越高。

这一浪潮开始于阿富汗战争时期。当时,一些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公开呼吁,要求数十亿穆斯林消费者抵制美国和以色列产品。2002年春季,当以色列军队再次开始对巴勒斯坦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之际,这一运动也再次掀起高潮。倡议者们表示,抵制美以产品是宗教职责,使用它们的产品就意味着背叛,这是反对以对巴进攻的最起码责任。据美国外交界估计,仅2002年4月美国向沙特的出口就减少了10%—15%。欧洲一些厂商看到有机可乘,便提出由他们来填补由此而造成的市场空白。一位突尼斯裔的法国商人生产了一种软饮料,迄今已售出1600多万瓶。巴勒斯坦人还非常喜欢咀嚼一种名为“英雄”的土豆片。但是,更多的阿拉伯国家的消费者还是迅速将目光转向了本国产品。

美国对伊开战后,这种抵制行动再次升级,而且贸易封锁大战的范围也愈发扩大。首先,由于法、德等国的不合作,美国内开始抵制使用法产品。最先受到冲击的是法国的葡萄酒、奶酪、香水等。之后,美国消费者又开始对德国产品发难,德国产的汽车、啤酒、香槟、巧克力等都受到了冲击。尽管一些有识之士警告说,抵制法德货的行为绝对不是明智之举,因为仅欧洲向美国的直接投资就能够产生约490万个新的工作岗位,但人们置若罔闻。

美国人一向认为,德国油漆质量上佳,两年前这种油漆就被用于粉刷白宫。前不久美国防部还做出决定,使用同一油漆来粉刷五角大楼,但美最终因与德在对伊战争问题上的不和而放弃这一计划。

对于美国的行为,欧洲国家也立刻予以回应。法德两国餐饮业不向顾客出售“可口可乐”;来自美国的葡萄酒、花生等产品减少;瑞士开始抵制美国的动物食品;布鲁塞尔发起抵制“可口可乐”、“柯达”、“麦当劳”、“万宝路”的运动。

尽管这一势头愈演愈烈,但令人始料不及的是:经济全球化导致国际贸易早已超越了国家的界限,人们有时很难确定某一产品到底来自哪个国家。例如,美国的因特网上号召本国消费者抵制法国的一种著名品牌的矿泉水,但这些“爱国者们”却不知道,此矿泉水生产公司的大部分股份早已被“可口可乐”的股东们购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