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首先是历史的产物,是历史选择的结果,同时,文化又是时代的产物,体现着时代精神。要进行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首先要了解中国文化选择的历史轨迹,同时又要把握中国当代文化的精神实质和前进方向。
中国的文化选择起源于东周时代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诸子百家主要有十家,即农家、兵家、纵横家、小说家、名家、墨家、阴阳家、道家、法家、儒家。这十家哪家能够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呢?中国统治者首先选择的是法家,中国法家的“法”有法律和御民之术两种意思。秦始皇运用法家思想,统一了中国。但是用法家思想,用政、用刑、用权术,没有限制,必然导致暴政、苛政,最终导致秦朝灭亡。到了汉朝,经过100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武帝借鉴了历史,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家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值得注意的是,汉朝以后用以统治人民的儒家已不再是“百家争鸣”时期的儒家,而是吸纳了道家、法家思想在内的儒家。后来,以儒家为核心,儒释道互相融合、统一的文化体系的形成是中国文化的历史选择。
中国文化是一个动态、发展、开放的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在不断地扬弃自身的同时,又以宽广的胸怀,吸收、接纳外来文化。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各种文化的比较中选择了马列主义。马列主义既是一种真理体系,又是一种价值体系,马列主义与中国实践结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在长期的中国革命实践中,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形成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这些精神不断地融入中国文化,为古老的中国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经过长期的革命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已经深入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融入中国社会的时代精神。作为近13亿人口大国的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必然在中国文化建设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
加强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文化建设,首先要注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对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东西就会发扬光大,为提升当代人的精神境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发挥巨大的作用。毛泽东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成功结合的典范。其次,加强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文化建设,必须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再次,加强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文化建设,必须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文化建设,在回答和解决时代提出的新问题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中国文化。
总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弘扬时代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现实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