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制度是清朝根本的社会制度,前代未有,后世也无。清朝重视八旗制度,先后编修了两部《八旗通志》,为区别,称前书为《八旗通志初集》,后书为《钦定八旗通志》,是研究清代旗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民俗、氏族、典制、教育、宗教等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也是研究者必备的经典著作。前书1985年已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校点出版;而后书一直是清代刻本,印数少、卷数多、未加标点、没有索引,广大读者查阅不便、甚感头痛。因此,吉林文史出版社新近推出校点本《钦定八旗通志》,自然受到学界关注。
《钦定八旗通志》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敕撰,纪昀等修,嘉庆年间成书,共356卷。该书是在《八旗通志初集》的基础上纂修,但两书的内容结构、资料取舍、范围规模有所不同,特别是《钦定》补续了乾隆朝六十年之八旗史事。其中涉及档案文书大多散佚,只赖《钦定八旗通志》得以保存,其史料价值,更弥足珍贵。由此可见,《钦定八旗通志》既是清人纂修的一部八旗史,又是一部关于八旗的史料集。这对于研究清史、满学,尤其是研究八旗制度史,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八旗研究成果之所以不丰,同研究者查阅《八旗通志》困难有关。最近国家开始纂修《清史》,所以200年以来第一次出版标点本《钦定八旗通志》,正逢其时,恰当所需。此次点校《钦定八旗通志》的主要工作是:分段、标点、校注、索引。其分段、标点,似易实难。古籍的标点,难在疏解。此书标点,更多一层满洲、蒙古人名、地名、官爵、衙署、赐号等满、蒙、汉文翻译之难。该书充分反映了校点者与编辑者的严谨态度。
该书精校精印,惟慎惟微。其校注,尤见功力。该书以嘉庆内府武英殿刻本为底本,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校本,参证《清实录》、《清会典》、《八旗通志初集》,以及文献、档案等,并汲取前人研究成果,进行校勘、注释。正如前贤所言:“观天下书未遍,不可妄加雌黄。”由是,该书校点者规定“三勤——勤思、勤查、勤问”和“慎改——校出之讹、误、衍脱,必查实根据,亦必出校勘记。”此基校点工作,“其底本之缺行、漏段,词序颠倒及讹、误、衍、脱之字,均据校本予以补足、理顺、勘误,并出校于所校补之段、行、字词下,加校改顺序号,按号作注,置于卷末。”据笔者统计,《八旗通志初集》仅出校勘记164则。《钦定八旗通志》的校勘,做得更多、更细、更广、更精。经笔者统计,全书共收录校注401则,其中第285卷25则、第283卷24则、第284卷22则。
《钦定八旗通志》中的人物志记,凡149卷,入传满洲、蒙古、汉军旗人3409人,列女15997人,共计19406人。《八旗通志》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部八旗人物传记。但志中或传中人物,分散各卷,头绪纷杂,查阅检索,非常繁难。而《三十三种清代传记综合引得》,也没有收录《八旗通志》中的人物志传。此书将《八旗通志初集》和《钦定八旗通志》两书的正传和附传人物7386人(列女除外),加以排比,做出索引。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八旗通志初集·人物传索引》,下篇为《钦定八旗通志·人物志索引》。每篇分列出汉字姓氏笔画检索和汉语拼音检索。每传主之下列出名字、姓氏、旗分,并注明校点本的册数、页码和原底本的卷数、页码。有歧义者,加注说明。使用起来,十分方便。仅此一项,功莫大焉。
校点本《钦定八旗通志》以嘉庆年间武英殿刻本为底本,以《四库全书》本为校本,遴选版本,更为精当。如果说《八旗通志初集》是一部八旗制度的资料长编,那么《钦定八旗通志》则是一部八旗制度的专史专志,同时也是一部更为可信的八旗资料集,具有很高的文献与学术价值。
《钦定八旗通志》
吉林文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