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经纶中学是一所有着80多年历史的名校。漫长的历史为她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也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她曾有着令人骄傲的育人业绩,近几年由于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学校也一度出现了教育改革滞后,教职工积极性不高、学生高考成绩滑坡的现象。面对这种情况,朝阳区教委大胆启用了第一位竞争上岗的校长张德庆,这位长期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教师曾获得过北京市模范班主任和紫禁杯班主任特等奖。他带领全体师生争办了朝阳区第一所市级示范高中,几年来,他推动教改、注重科研、完善管理,抓住建设示范校的机遇,使陈经纶中学整体办学水平又跨上了新的平台,80年老校又焕发了新的青春。
陈经纶中学1921年由日本友人清水安三先生创建,并于1991年由香港爱国人士陈经纶先生捐资改建。学校的西班牙式风格建筑别具特色,校园环境优雅宁静。建校80年之际,学校将镌刻着安三先生教育名言的石碑矗立在美丽的校园之中,将陈经纶亲笔题字的汉白玉雕刻的楼名镶嵌在楼壁上,新建了带喷泉和彩灯的校园文化广场。典雅的建筑与壮观的操场相映衬,铺在地上的劝学篇,立体的校徽雕塑,科技画廊、艺术雕像和壁画,以及学生的活动剪影、书画作品和绿化的点缀,多方位立体地营造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的现代化设备也一应俱全。学校装备了朝阳区目前最先进的校园网,八条光缆连接了学校十栋楼房,教师实现一人一机办公备课。为使学生享受满意的教育服务,学校将原来的阅览室分割为七个区域,即电子阅览区、期刊阅览区、独立学习区、互助学习区、交谈区、会议区、办公区,为42%的学生提供了同时阅览的机会,既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又大大提高了设备和设施的使用率。学校的图书馆全天开架借书、实验室对学生开放实验、体育组对学生开放全部器材、校园网对学生开放所有教育信息、体育场馆对学生开放、教师办公室和校长室对学生开放。开放的举措必然促进新的教学关系和教学模式在学校的诞生。
张德庆在全校师生中倡导“建设个性化学校、成就个性化教师、培养个性化学生”的办学理念,开展教育创新,全面构建课堂教学新形式。在陈经纶中学课堂教学改革中,坚持“教有常规,教无定法”的原则,确认只要是有利于学生有效发展的教学方法就是好方法的思想。课堂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真正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当成学习交流和自主建构的过程。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讨论、问答、模拟、竞赛、游戏、角色扮演等方法比较多地用于教学活动之中;注重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做到因生而设,因班而变,因课而动。
学校出台的课程改革方案,把研究性学习视为实践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大力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激发了许多学生的创造热情,使他们增加了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近年来,学生在无线电测向、电子制作、生物百项、物理学科竞赛、科技论文等方面获得很好的成绩,先后获得国际级、国家级、市级、区级40多项奖励。高考有100%学生上线,85%-90%学生考上大学本科,50%-60%考上重点大学。
示范校建设离不开完善一流的管理。为了提高学校的管理效能,提高行政工作的效率,张德庆明确提出了加强层级管理、职能管理、成本管理、制度管理四项具体措施,全面提高学校办学的效益。
根据发展需要,学校将原来的教导处分解为教学和教务两处,并且提升教科研室在学校中的管理层级;为了充分利用好现代化的设备和设施,学校成立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研究室,还部分实现了信息化管理。针对学校管理中出现的“责、权”不统一和工作低效的问题,学校改革调整了职能管理机制,强化了学校的中层管理。
科学的成本管理解决了学校管理中出现的大量人力、财力、物力浪费和教育成本高耗的问题;用“不浪费就是创收”和“核算教育成本”的思想引导全校教职工认真开源节流;着手进行学校后勤社会化的探索。近两年来,学校制定和重新整理修订相关的校内规章制度,基本实现了制度管理的良性机制。
学校还建立了陈经纶中学督学团,制定了正式的章程,赋予了督学团监督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权利。学校初步建成了自己的教育评价的立体网络,保证学校一流的教育质量。
在建设示范性高中的过程中,校长张德庆制定了“九年三段”的示范校建设战略,第一阶段是奠基发展阶段,使学校步入高中示范校行列,这个目标已经实现;学校的发展目前处于第二阶段,名校发展阶段,在示范校确立的新的工作平台上追求自己的办学特色,努力把陈经纶中学建设成为具有一流水准的首都名校;而第三阶段示范发展阶段是陈经纶人追求的真正目标,让陈经纶中学成为能带动朝阳、立足北京、瞄准全国、面向世界的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