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是初夏的一个早晨,柳叶嫩嫩地绿着,柳枝在微风中轻轻地摆动着;最有趣的是那只蝉儿,振开那透明的羽翼,使劲攀住枝条,仿佛怕风儿把它吹走……
这幅夏景图,是青年画家吴建潮用笔墨给我们描绘的。
坐在吴建潮面前,听他讲述自己昨天的故事,是件蛮有乐趣的事情。他,1964年出生于河北省正定县,少时,由于家庭贫寒而严重缺乏营养,瘦得几乎不成人样。可居然在4岁时,就能在土墙上画出一个娃娃脸。从此他以木棍作笔、土墙作纸画出了无数的娃娃脸来。“或许幼小的我本能地追逐由猿人向现代人的进化吧。”吴建潮调侃地说。
2000年,是吴建潮人生的转折点。这一年,他创作的国画荣获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书画大展双项金奖。2001年,他出任中国书画院副院长、河北省书画艺术院院长,并被文化部等部门授予“世界华人优秀艺术家”称号。2002年应邀为人民大会堂创作巨幅国画《金山岭晨光》、《白洋淀》等,作品受到专家的高度评价。
他作自我介绍时,就像一个通体透明的人,毫无遮拦,一个大山之子的憨厚与朴实一览无余。可是当我们聊至他的作品时,他的神情渐渐凝重起来。此时此刻的他和他的作品一样,就像山涧的一潭碧水,深不见底。
吴建潮的作品始于“山村”题材。
那个山村就是生他养他的山庄。他创作的原始冲动源于对山村深深的、挥之不去的爱恋。村口的石桥,简陋的蜗居,故乡的明月……成了取之不尽的题材。在他的作品中,“缘物寄情”、“物我交融”等中国画的写意特点被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可当他用笔墨去构筑一幅幅儿时的童趣图时,却碰到了无法解决的难题。几千年来发展的中国书画理论告诉人们,要栩栩如生地表现出“小生灵”,须用工笔。工笔画的基础是线条,就是用线条的轻重、缓急、长短、粗细、抑扬、顿挫、浓淡、干湿的变化,勾其形,显其神。中国工笔画要用熟宣纸,这样才能避免生宣纸过于渗水的弊端,将图案跃然纸上。而在熟宣纸上,用淋漓浑厚的水墨搞写意创作,又因纸质的原因,不便于用简练的线条勾勒出外在环境的神韵。解决这一矛盾成为吴建潮无法回避的课题。
他反复从中西画理论与各自的特点出发,研习画技。在千万次的尝试、失败后,他终于熔中西于一炉,不仅用工笔将小生灵体现在生宣纸上,而且比在熟宣纸上更具立体感,更栩栩如生,从而实现了对山村印象的完美再现,用笔勾勒了他对山村的无以言喻的挚爱之情。
在对描绘山村昨天的故事的执著追求中,在与现实贫困生活的抗争中,吴建潮对“顽强精神的支撑力量”刻骨铭心。而当他将目光扩展到山村之外时,他莫名地感到了小村背后的太行山的力量。太行巍峨,任凭岁月用无情的手剥蚀最初的容颜,依旧以威武的雄姿挺立于天地之间,以宽广无私的博大胸怀孕育滋养着新的生命。这不正是人类顽强精神的写照吗?于是,吴建潮毅然决然走进了大山,风餐露宿,用画笔勾勒大山的英姿。于是,在吴建潮的笔下,昔日的小山村扩展为一望无际的故土,太行巍巍、群鹤高飞……他实现了生命的又一次升华。
为了表达对祖国的炽爱,吴建潮历时一年有余,多次实地考察代表中国形象的长城,将万里长城了然于胸。随后,他坐在自己的陋室里,精心推敲。金山岭的晨光时时浮起。金山岭是长城最雄伟、最险要的一段,特别是太阳升起的时刻,站在长城之巅,放眼望去,金色的阳光洒满长城内外,一片彤红。这不正象征着中华民族蒸蒸日上吗?不正象征着中华民族前程似锦吗?吴建潮难抑心中的激情,与他人合作创作了巨幅国画《金山岭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