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依托学校优势发展自己

2003-04-17 来源:光明日报 闫静 我有话说

编者按:高校教师队伍是中国人文社科事业的中坚和主体。高校出版社背靠本校,本来有得天独厚的学术资源优势,这是社会上其他一些出版单位所阙如的,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在高校出版界普遍存在着靠山不吃山的现象。如何有效开发本校的学术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出版社的品牌优势,这是高校出版人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从本期开始,本刊开辟专栏,邀请几家高校社的社长,谈谈他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体会,同时我们欢迎其他高校社也加入讨论。

闫:目前部分大学出版社在与本校学术资源结合方面存在着问题,学者的书进不了本校出版社的出书计划,导致大学出版社失去了其应有的优势,您认为原因何在?

朱:这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出版社自身的品牌没有建立,学者不愿把自己的书稿交给本校的出版社,这是出版社自身的原因,出版社要加强自身的品牌建设;第二,与出版社的定位、理念有关。很多出版社没有意识到本校的学术资源对出版社的作用和意义,只将眼睛盯着校外,从而形成本校教师的著作墙里开花墙外香的现象,出版社既要往外看也要往内看,不能忽视校内的力量;第三,跟出版人有关。有的出版社不注意培植、扶植作者,没能发现本校潜在的作者,使得本校的资源外流,这涉及到出版社的眼光问题;第四,没在感情投入上下功夫,没与校内专家、学者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建立感情上的联系,使得专家、学者不愿将书稿给本校的出版社。

闫: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有的出版社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品牌,还是出现了书稿外流的现象,这是什么原因呢?

朱:这就跟编辑个人的能力有关了。书稿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本校出版社并不一定能够得到本校的书稿,外面出版社的编辑能力强,就有可能把本校的书稿争夺走。所以编辑必须团结一大批作者。

闫:刚才您谈到感情投入的问题,请问你们出版社在这方面是如何做的?

朱:我们经常组织专家开座谈会,互相沟通交流,尽量为其解决困难,为其提供一些经费,在出书上尽量给校内专家提供方便,建立良好的感情联系。

闫:您作为一社之长,在将本校的学术资源转化为品牌优势方面有哪些思考,具体是如何运作的?

朱: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大学出版社既然是以学校命名的,就必须跟学校的优势结合起来,必须有准确的定位,出版社的经营方向、特点以及发展的主攻方向必须跟学校的特点相结合,不能抛开学校的优势搞经营,必须结合学校的优势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优势。只有这样,大学出版社才有自己的发展优势,才能建立自己的品牌,从而支持本校的人才、学术基础。举个例子说,如果我们出版社做工科类的书籍肯定做不好,做计算机类书也做不好,因为这不是我们的长处,我们的长处在教育学、心理学方面,我们只能做这类书才有优势,才能做好,不了解学校的优势不行,不根据学校地优势发展自己也不行,自己的发展优势一定要跟学校的优势保持一致。

另外,在创立品牌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急功近利,要有长期培养品牌的过程,长期培植自己作者队伍的过程以及长期的运作学术资源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将学术资源更好地转化为品牌优势。

我们出版社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在实践中我们注意依托本校的学术优势、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发掘华东师范大学的心理学、教育学、教育技术方面的学术资源,着重开发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资源,既出版本校教师的原创性著作。还组织本校专家、学者翻译出版海外一流的相关著作。还充分依托本校的文史哲的学科优势,出版一系列著作,如历史系教师的著作《失落的文明》,引起很大反响。

闫:在具体运作时,你社如何跟管理课题的科研处打交道?如何保证本校学术资源尽量为我所用?

朱:我们主要靠自己去策划、发现选题。我们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教师的情况以及学科的发展情况。我们的编辑大都是留校的学生,他们对自己的老师及其研究方向也都有一定的了解。我还要求编辑要有自己的学科立足点,必须在某一学科学有专长,保持学术上的独立,要求他们不仅仅是“匠”,而且是“家”。只有这样,才能做出好的选题。

闫:当一家资金雄厚的出版社跟你们竞争时,有没有学术资源外流的现象?你们有何对策?

朱:我们在这方面处于劣势,经常被打败。这个时候我们无可奈何。我们不能保证自己学校的资源全部为我所用,这也是不可能的。我提倡学校的教师将书稿给外面的出版社,同时我也可以开掘外校的学术资源。因为有些书在我们出版社出有好的效益,但有的可能就没有好的效益,在其他出版社出大的作用,比如计算机类书,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可能效益就好些,出书也要适路。学术资源属于整个社会,是社会财产,不是部门财产,它是一潭活水,应该流动起来。我认为这是一种好的现象,我们应该大度一些,鼓励这种做法。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