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回归个性与人本 激发兴趣与追求

2003-04-17 来源:光明日报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 李金初 我有话说


李金初,男,生于1939年。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第二届“百名改革优秀人物”、北京市模范校长、北京市海淀区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中学高级教师,1964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数学专业。1974年任北京十一学校副校长。1987年任北京十一学校校长至今。同时兼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授。在国家、省市级刊物上发表理论、实践论文几十篇,著有《改革、选择和发展——我的办学思想与实践》一书。

我校从1995年至今,进行了八年“国有民办”办学体制改革和育人模式改革,取得了累累硕果。这些成果的获得一是基于制度变革与管理方式的现代化、科学化、市场化;二是由于我们对现代基础教育新理念的高度关注。我们必须对作为“应试教育”对应物而被普遍关注的素质教育有更深层次、更广视野、更具人文情怀的阐释。我们所理解的素质教育,本质上就是要构建一种新的育人模式,即要努力创造一种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要创立回归个性与人本的新德育观,在对话与交流中创立激发兴趣与追求的新教学观。

针对素质教育之魂的德育,我校认同了“德育的实质是人对人的理解与沟通”的新理念;主张又见树木,又见森林,反对那种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批量化、机械化、标准化的“工业德育”,强调德育的对象是学生个体,主张回归学生的“心灵本真世界”,它因此否定功利德育,否定加工和塑造的德育,否定灌输强迫的德育;这样的德育必须是主体的、民主的、开放的和个性化的,是在信任、尊重、理解原则的基础上,通过体验、沟通、建构、激活、层次递进等方法,最终实现“培养具有中国魂和世界眼光的现代人”的理想目标。

为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我们理解教学的本质是“对话与交流”;教学的关键是“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和对问题解决的追求”。教学是师与生、生与生、人与文本之间互相交流、启发、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通过充分而自由的交流,分享彼此的思考成果,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求得生成和创造,并最终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师生的生命价值。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实现对问题解决的不懈追寻。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我们的十一学校正在成为孩子们精神成长的家园。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我和我的老师们会贡献全部的才智,使十一学校的学生们能有一个和谐的生活世界、博雅的知识世界、高尚的心灵世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