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我从香港科大来

2003-04-23 来源:光明日报 赵致真 我有话说

编者按
这个春天,赵致真先生应香港科技大学之邀做访问学者。日前他从那里寄了一片春光给我,让我也领略到科大的满园花色。欣喜与备受鼓舞之际,想到这么重要的信息资源,应该与本报的读者共享,故在征得赵先生同意之后,公开发表这封来信。
——韩小蕙

小蕙:你好!

久慕香港科大盛名,最近谬膺“艺术家”头衔驻校访问。这里的校园背山面海,藏风得水,有萧然尘外之感。而一个多月间和师生们的朝夕浸染,更是令人体悟良多。你曾嘱我“好音时惠”,愿将零碎的耳闻目见,身感心触与你分享。

没有芳泽绵长的历史,没有积淀丰厚的传统,然而,香港科技大学却以喷薄的活力和凌厉的锐气,在建校10年间一举“窜升”为世界名校。这不仅是中国高教界绝无仅有的孤例,也是世界大学发展史上罕有其匹的创局。

当科大实验室里的最新成果接踵鸣世,所研制的当今最小的纳米碳管被485名中科院士和工程院士选为2000年全球10大科技突破之一,低频噪声全反射材料被美国科学界列进2000年10大物理及天文新发明;当科大工商管理学院作为亚洲唯一入选者被权威的《金融时报》排进世界前50名,并认定其学生的国际经验全球第一,而美国评价机构又宣布这里的会计学研究世界第一;当科大学者的论文在国际顶尖级的学术刊物上频频入选,数量连续居亚洲之冠,一些领域的论文与哈佛、斯坦福等名校同登世界前5名;当科大的风洞实验室、岩土离心机、微电子实验所等大批先进设备独步亚洲,领先世界,并让国内外同行遍蒙其惠;当科大学生毕业后,被许多跨国公司青睐有加、争抢一空……人们不能不对这所年轻的大学刮目相看了。香港科大在世界高校之林中后来居上的地位,是靠着不争的实力和过硬的成果赢得的。

“得尽天时,占尽地利,享尽人和”;“没有老本,没有包袱,没有束缚”。不少论者都试图诠释“科大现象”的奥秘。而“以人为本,因人成事,事在人为”,则更被科大创校者视为诸多成功因素的核心与主线。

这是一座由百分之百“海归派”博士留学生开办的英语授课大学。首任校长、理论物理学家吴家玮便是第一个入主美国重点大学——前旧金山州立大学校长的华人。现任校长朱经武则是世界超导物理的开拓者、当年和诺贝尔奖擦身而过的美国休斯敦超导研究中心主任。至于副校长和各院、系主任,也全是英名灌耳、魁群冠伦的大师级人物:华人中的首位美国总统科学顾问王佑曾;拥有美国科学院、工程院、中国科学院、台湾中央研究院和香港科学院“五料院士”头衔的张立纲;第一位获美国农业沃尔福奖的美国科学院院士杨祥发;美国伯克莱大学系主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丁邦新……他们的联翩而来,印证了一流之善吸引一流之善的“雪球效应”。科大全校400多位教员,几乎八成以上出自美国顶级名校,他们青春浩气,白首壮心,怀瑾握玉,饱学深思,形成了科大人才的群体优势和共生关系。这些卓然成家的领军人物们,又用各自多年的显赫声望、丰富经验和旺盛人脉,使科大一起步便“高唱入云”,取得了世界同行公认的学术地位,并由此补救了建校历史的短暂和文化积累的不足。

为了网罗世界级的人才,科大发生了太多动人的故事:校长亲自万里翱翔,6天飞到9处礼聘高贤;副校长“三顾茅庐”,促膝掬诚,务求请来的教授个个胜过自己。学校上下皆知的座右铭是:“延聘第一流的人才并使他们愉快。”(Recruit the best people and make them happy.)这和剑桥大学桑格斯所说的“把最好的人才请来,随他们做什么事情”有异曲同工之妙。人选对了,一切就都对了。所有成果都是正确选人的“副产品”。

当然,科大创校正值香港回归大局已定。对香港前途充满信心并看准了这个报效祖国、一展所学的难得机遇,则是大批海外华人学者成群结队、相率来归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原因。

创建一所“世界级研究型大学”,这是科大10年间始终清晰无误、宗奉不渝的办学理念。“世界级”意味着处处用世界眼光、世界标准自我定位,志在与世界名校平起平坐,绝不以“本地化”,“区域化”作茧自缚。“研究型”则意味着讲授知识以外,还要让自己的实验室成为人类新知识的重要产地。实践证明,研究是提高教学的基础,也是服务社会的源泉。陈介中教授作为中国863计划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主持了珠江口岸的南海水域环境监测系统;顾钧教授作为中国973计划项目的首席科学家,领导了计算理论及基础算法研究;区子廉博士开发的视频压缩技术被选定为国际多媒体应用标准;海岸与大气研究中心为香港机场提供的风切变预警系统、理学院发明的芯片检测中药成分技术、人文学院首创的华南历史资料库……都是将“研究、教学和应用”一炉共冶的成功范例。毫无疑问,科大是香港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型大学”。它自成高格,独领风骚,为香港带来了世界主流的大学理念,也提高了香港高等教育整体的研究实力、竞争意识和学术地位。

如果说好的规章制度是一种良性秩序,让其中的人们能够最方便、高效地工作,那么,科大的成功便得益于一整套健全完备的“治校宪章”。这里的创校先锋既然都曾在世界名校备受陶熔并对那里有效的管理烂熟于心,科大“游戏规则”的建立就顺理成章、更臻完善了。特别是遴选、甄拔人才的严格程序,更是实行得一丝不苟。“教授有权威,副教授有成就,助理教授有潜力”,每项职务的资格都必须公之于众;同行评议、同学评议、同事评议成为常规;申请书、推荐信、面试更无人例外。各系、院和学校一级,都设有资深专家组成的委员会,对聘任、续约、晋升实行匿名投票。用行政权力干涉学术评议或领导随意安插私人的事,在科大是绝对无法操作的,没有哪个“南郭先生”可以靠裙带提携而“过五关、斩六将”,坐到不胜任的交椅上去尸位素餐。而不主张优秀学生留校则为了避免“近亲繁殖”。尽管每次任满的教授有20%被淘汰,但在公平竞争的机制下无人不服。科大“有典有则”的人事制度、行政总务人员的服务意识,还彻底摒除了产生内耗的“粘稠型人际关系”和“酱缸文化”,也在香港高校中开了“打破铁饭碗”的风气之先。

一所好大学对于一个城市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当香港这座国际性商业都会正在摘掉“文化沙漠”帽子时,科大的崛起,无疑从整体上提高了香港的文化品相,成为四海瞩目的香港城市之光。在时变局新、充满挑战的今天,香港最根本的短缺仍然是知识的短缺,香港面临的一切问题归根结底还要靠知识解决。而大学作为科学的“大本营”和“人才库”,又将成为香港向知识型社会转化的重要支点和有力杠杆。香港怎能不对地位非凡的科大寄予更多的厚望!

中国内地的大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响亮地喊出了“与国际接轨”,“建成世界第一流大学”,而教育改革不能先在试管烧杯里进行后再来推广。现在很好,我们自己家门口正有一所按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规则和主流理念建立起来的香港科大,并且已经办了10年。它并没有在中国这块特殊的地缘和文化结合部“越淮为枳”,而是挂满了累累硕果。科大该有多么丰富的实践值得我们研究、取舍、借鉴和总结!难怪孔宪铎副校长的新作《我的科大十年》一问世便不胫而走,让内地不少校长们都掩卷感慨说“新一时耳目,开多年茅塞”了。

看到香港科大和北京大学、深圳市政府共同兴办的深港产学研基地和医学中心蓬勃发展,看到内地报考香港科大的学生逐年激增,的确是让人欣慰和鼓舞的。这里也暗示了香港科大下一个10年发展的端倪。不管从什么意义上说,香港科大都是属于整个中国的。作为一块“天造地设”的“试验田”,值得我们共同呵护和加倍珍惜!

我在这里的主要目标还是写写科普电视片。没有大作,偶有小作。另外想给学生开几个讲座,也算“爝火助日,掬水益河”吧。你要能来就好了,一定会发现更多新的“美点”。顺颂

春祺!

赵致真
2003.4.2于香港科大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