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谨防书评“变味儿”

见仁见智
2003-04-23 来源:光明日报 王泽华 我有话说

书评是一种具有概述、赏析、评介、引读等特殊功能的文体,在当今弘扬与传播先进文化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科学地把握与运用书评,应是知识文化界高度重视的事情。近年,各媒体发表书评甚多,总的讲,大多数是好的,但也应清醒地看到,基于各种因素,不少书评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媚俗之风,主要表现如下:

其一,请“名人”作序之风甚烈。出了一本书,不管其原始创新部分有多少,也不管其文化科学含量有多大,千方百计“扒门子”请名人作序,以求增大其附加值,这是“功夫在书外”;其二,溢美之词太多,书评本应一是一、二是二,不虚美,不饰短。有许多书评违背这些要旨,对书的价值任意抬高夸大,对书的作者也随意“吹捧”,什么“学坛泰斗”啦,什么“著名学者”啦,什么“后起之秀”啦……令人感到吃惊;其三,“跨行书评”怪现象滋生。古人云“隔行如隔山”,很难想像,搞历史的能评价好经济学,搞经济学的能评价好宗教学。产生这种怪现象的原因其实很简单,细心一查,跨行书评的作者大抵为领导、“名人”或者是对自己评奖评职称有关的评委之类。

在书评方面,古今中外许多伟人或大家都给我们树立了楷模与风范。马克思、恩格斯当年写《共产党宣言》时,就根本没有请什么名人作序,但革命导师在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石上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必然发展规律,它的巨大科学价值在社会历史上产生了划时代的重大影响,迄今仍拥有遍布世界各地的广大读者群;文学大家叶圣陶,据称“最怕为人作序”,一是担心评价不准,对不起作者,二是担心评价不好,对不起读者,可见其严谨恭敬的写作态度。还有前些年世界热销书《艾柯卡自传》的译者,虽然在“信、雅、达”方面均为上乘水准,然而也仅是请一个不知名的同乡好友作了个小序,不愿张扬。上述这些足以让我们肃然起敬。

书评虽短,但传世长久。写书评者,首先应先搞好自身的思想与学风“修行”,应该客观公正,这样才能使所写的书评经得起历史与实践的检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