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兮将他和朋友收藏的古代陶器,精选出一部心爱之物,编印了一本精美的小书《陶语》,是与古陶对话,也是与朋友、古陶爱好者、收藏者倾心话陶。
杨兮原先在中央民族大学美术系学习中国绘画,也许是受他父亲美术史学者杨庚新的影响吧,后来痴迷上了古陶,把不多的工资全用在收罗古陶器、陶俑,“遍游京城古旧大小市场、鬼市、冷摊”,兼及于古玉器及竹、木、牙角,由喜爱而深入钻研,学习了有关的考古、文物知识,还去考察了不少古窑址,由爱好者成为专业人员,具备了敏锐的鉴藏眼光。同时,杨兮又是从绘画和美术史的角度去揣摩之、玩赏之,常能从貌似平易的残陶旧器中领略到别人不易发现的美,体会出作器者注入于其中的艺术匠心,这也就形成了《陶语》一书的特点和优点:要言不烦、娓娓可读,却又很专业,既讲了陶器发展的历史脉络,又结合具体作品分析了它美在何处——那是经年摩挲的体会心得。还有三章是专与古陶藏家们交流的,其中包括名家藏陶、古陶的保养与修复、古陶的辨伪与断代。他结合了自己“拣漏”的经验,拆穿了做伪者的一些伎俩,他讲了自己的一个重要体会:“接触古玩,心态一定要放平和,不要有什么捡漏发财的侥幸心理”。杨兮收藏古陶化了不少心血,主要是出自对前人艺术创造的珍惜、尊重,而不是为了转卖盈利。遇到很有价值的文物也不自秘,2001年他曾无偿捐赠战国漆器被获准在北京大学文博学院进修美术考古课程。
大凡收藏家与考古学者、研究家对文物的着眼点有不同侧重。考古家以断代标准器进行器物的分类排队、分期断代研究,而非典型器物是大量存在的,这类作品常常表现出不拘常格的创造精神与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当然这只能是在规定的样式、规范中做有限度的改变,而不能是天马行空的自由发挥。
收藏家所关注的对象范围更为宽泛,他们所接触的更多是那些非典型或不很典型的作品。他们借重于文物考古专家的研究成果,同时也以自己的阅历和经验,别有会心地对作品的文化内涵、艺术成就作出分析、判断。使得研究内容更丰满、更有趣,更能凸现原作者创作构思的精微之处,因之,专家学者如果有暇披阅像《陶语》之类的小书,也许会从中得到一些过去不曾注意到的东西而获得再发现的乐趣。
《陶语》
杨兮著
辽宁画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