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食品和营养专家组成员、杭州商学院特聘教授李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我国应重视慢性食品安全方面的研究。
李铎在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一直担任该校食品科学系高级研究员,主要从事脂类和脂肪酸与非传染性流行病的研究。
李铎说,食品安全分急性和慢性两种。目前国内对食品中毒、食品卫生状况等急性食品安全问题很重视,各地都有卫生防疫部门监督防治。但对慢性食品安全方面的研究,我们目前还没引起足够的重视。所谓慢性食品安全,主要指由于饮食习惯、食品来源和营养结构不当引发的慢性非传染病问题。现代流行病研究结果表明,饮食在非传染性流行病,如高血压、脑中风、心脏病、糖尿病、癌症等的发病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李铎认为,吃什么、怎么吃是近年来世界医学科学、公共健康、食品科学和营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西方发达国家对慢性食品安全问题非常重视,欧盟在爱尔兰设立了食品与健康研究中心,每5年投入2亿多欧元。李铎在澳大利亚从事“传统饮食对澳大利亚健康男性血栓和动脉粥样硬化危害因子的影响”课题研究时,获得的科研经费是50万澳元。而目前我国高校内开设食品安全专业只有杭州商学院和西北农林大学,国家在慢性食品安全研究上的投入极少,相关课题很少见。
“由食品引发慢性非传染流行病有一个过程,容易让人忽视,但这些病却会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不高,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因此慢性食品安全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李铎说。35年前,澳大利亚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占总死亡率的67%,科研人员研究发现罪魁祸首是全脂奶及其制品(黄油、奶酪等)和动物脂肪,因为这些食物里的饱和脂肪酸很高。于是他们发明了人工黄油,现在澳大利亚的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已下降到总死亡率的4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非传染性的流行病呈逐年上升趋势,心脏病、脑血管病、肿瘤排在死亡病症前三位,脑中风发病率排名世界第三。“只要加大对慢性食品安全的研究和成果的推广,适当调整人们的饮食结构和习惯,许多病是可以避免的。”
随着人们对饮食与健康的重视,媒体和有关的书籍经常介绍这方面知识。但李铎认为,许多知识是从西方照搬过来的,一会儿说吃这有好处,一会儿说吃这没好处,让人无所适从。李铎说:“中国人与西方人有着不同的食品来源、食品结构和饮食习惯,完全照搬西方而不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研究是很难起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