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走创新和质量办学之路 建名牌地方本科院校

2003-04-28 来源:光明日报 杨振标 吕卫东 廖志颖 我有话说

省市领导十分关心学院的发展。图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在市委书记、市人大主任佟星,市长黎桂康等陪同下观看我院松山湖校区规划模型。


东莞理工学院地处珠三角穗深港经济金色走廊中部的东莞市。该校1992年创办,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任名誉院长。

2002年,办学10年的东莞理工学院成功地实现了由专科升格为普通全日制本科院校的跨越。东莞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为使年轻的东莞理工学院实现更大的发展,在被列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开发区——东莞市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内划地100公顷,斥资10亿人民币,兴建科技与山水为一色,体现二十一世纪所具有的生态化、信息化、智能化特色的东莞理工学院新校区,今年秋季将迎来面向全国招生的2000多名本科生首批进驻。

面对如此良好的发展机遇,东莞理工学院顺势、造势,下足决心发展现有优势,创造新的优势,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树立与时俱进的动力观努力更新教育观念

办学实践使东莞理工学院深深体会到,要使学院在办学质量和水平上有新的提高、在办学结构和规模上有新的发展,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去年5月份开始,学院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紧密围绕东莞建设以现代制造业名城为特色的现代化中心城市的战略和学院的培养目标,在全院范围内开展了为时近一年的新一轮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大讨论活动。期间,学院院长杨晓西教授为全院师生作《走创新之路》的动员报告,并邀请东莞市市长黎桂康为师生作形势报告,邀请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的院士来院举行“先进制造技术”系列报告。同时,学院成立了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科技部专家、著名大学校长等8位专家、教授组成的“东莞理工学院发展规划咨询专家组”,为学院的发展方向把脉。通过大讨论,使全院师生更加明确了地方高校面向新世纪和面对新形势下的工作任务和目标,进一步增强了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大家取得了共识:要使学院取得更大的发展,必须坚持走创新之路、走特色之路、走质量办学之路、走科学管理之路,按照把学院建设成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中心、原创性科学研究的基地、科研成果转化的苗圃和创业者的摇篮的发展定位,为使学院真正成为东莞经济社会升级转型的有力依托而努力。

坚持海纳百川的人才观,超常规引进人才

“大学之大,不在乎大楼,而在乎大师”。创名牌地方本科院校必须有名师。东莞理工学院现有教师队伍精干、人才荟萃。专任教师队伍中60%以上是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或出国留学、进修人员,43%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学院还聘请世界著名数学家、菲尔斯数学奖获得者丘成桐博士和中国科学院院士李衍达、黄乃正、中国工程院院士毛炳权、陈火旺等为名誉教授,聘请英国布鲁纳尔大学Bala教授、香港大学冯应升博士等为客座教授。但随着学院的发展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师资总量仍显不足。为此,学院专门划出5000万元师资建设经费,制定了在一二年内从国内外引进百名教授的计划,出台了对引进的计算机等热门专业博士、教授给予优厚待遇的政策。对重点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学院不但把专家本人吸引过来,还把其所领导的课题组成建制地吸引过来,并专门为他们建立研究室、研究院(所),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如,最近学院特聘了在通讯和半导体领域具有33年工业和教育工作经历的美国得克萨斯州仪器有限公司新项目经理李嘉穗博士出任学院研究院院长,主持集成电路设计工作。学院还拟继续通过访问、客座、特聘等形式从国外引进一批著名的专家、教授,组建具有“洋所长”、“洋系主任”等多种成分的专家队伍。学院还对引进的具有博士生或硕士生导师资格的教师,采取与其他高校或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博士或硕士生的办法,不断地提高他们的学术和科研水平。

树立特色办学的质量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特色是基础,质量是生命,创新是灵魂。办学实践使东莞理工学院深深认识到,学校的规模不是越大越好,重要的是要突出办学特色,注重品牌效益,关键的是在于学科和师资水平,在于培养学生的质量。东莞理工学院提出要建设有创新特色的名牌地方本科院校,就是要突出地方特色,展现自身的优势,在某些方面或几个方面,办出精品、办出特色、办出品牌、办出一流,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输送更多更好的高素质人才。

在建设有地方特色的学科专业新体系过程中,学院在认真学习和借鉴老牌大学的经验和做法的同时,紧密结合学院和东莞的实际,努力构建直接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急需的、灵活的、小而精并且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东莞的发展战略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把东莞建成现代制造业名城、生态绿城、文化新城,成为IT产业发达、综合实力雄厚、创新功能突出、城市环境优美的现代化中心城市。因此,学院突出“东莞”这一特色,积极发展和重点建设计算机科学技术、软件工程、电子与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应用物理(微电子、光信息)、建筑学、工商管理、工程管理、会计学、英语、环保能源和机械制造自动化等学科,同时加强国际贸易、经济法、人力资源管理等学科建设。到目前为止,学院已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光信息科学技术、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国际经济贸易等15个本科专业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环境保护与管理、国际商务、物流管理等17个专科专业。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院按照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建立有地方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认真组织制定包括教学计划、辅修计划、文化素质培养计划和创新(含创业)能力培养计划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开展“合格+特长”的多种规格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高起点、与时俱进地实现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三个转变”:即由过去只注重业务培养向注重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的转变;从统一规格培养模式向“合格+特长”多种规格模式的转变;从过去封闭式的学校办学向与社会紧密联系,面向社会开门办学的转变。因此,学院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积极体现“因材施教”、“少而精”和“学生自主”的教学原则,把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结合起来。学院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和学院的各种科技设计(制作)竞赛等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学院坚持重基强能、特色教学的指导思想,提出坚持英语教育、计算机教育、体育教育四年不断线的培养计划,使毕业生具有较强的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健康的体魄;学院充分利用东莞丰富的企业资源,在60多家大型企业中建立了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并聘请了100多名企业家担任实习顾问。这既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教学实习场所,使学生了解社会,了解企业,弥补了进行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不足,增强了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技能和综合技能,又为社会和企业了解学校、了解学生,为学生择业和企业择才提供了机会,为进行产学研合作奠定了基础。学院今年新创办了公办新机制的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二级学院),贴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开设软件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物流管理等本专科急需专业,90%面向东莞招生,努力为地方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本土人才。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层次,开阔知识视野,近年来,学院与华南理工大学等签订了长期合作办学的协议,联合开办了软件工程、通信工程和工商管理硕士班;同时,还与英国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英国布鲁尔大学等国外著名大学进行合作,通过“3+2”或“4+1”的形式进行培养硕士研究生,开创了地方院校与世界名校进行“专本硕连读”或“本硕连读”联合培养人才的新路子。

质量办学,结出硕果。学院参加全省大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统考通过率年年超过90%,2001年的通过率还高出全省平均数46个百分点。在组织参加全省应用技能比赛、演讲比赛、文艺演出中多次获奖,特别是在最近参加第七届“挑战杯”广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学院参赛的七件作品全部获奖,其中一件作品获特等奖,学院也由此成为全省获特等奖的惟一地方院校。学院的毕业就业率逐年增高,近年来,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保持在96%以上,毕业生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他们正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行各业中施展才华,有的已作出了可喜的成绩。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