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和耀坤、他的孙子和鸬鹚在一起。以前,几乎村中每户人家都要养鸬鹚捕鱼。但最近的2、3年,由于季节性封海规定的实施,能捕到的鱼少了;而且有些人也不顾规定,即使在鱼类产卵期还大肆捕鱼,使得鱼类数量大大减少。捕到的鱼少了,也就养不起鸬鹚了,只有个别人家还保留着它们。鸬鹚的脖子被一根细线拴住,当它捕鱼的时候,只能吞食一些小鱼,所以吞不下去的大鱼就进了渔民们的网兜。鸬鹚分家养和野生的两种,从外表上是看不出什么明显区别的。 
作者:和云英,女,30岁;和云燕,女,27岁,格乐村。
过去,有些边地少数民族曾这样认为,照相机会摄取人的灵魂,并将它永远牢牢地锁进那只四方黑匣子之中。今天,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却把照相机发到从未摸过相机的少数民族手中,让他们自己拍摄自己的生活和身边的环境,这就是被称为“照片之声”的摄影行动——当地百姓用照相机和图片来保护滇西北“三江并流”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的项目。
从2001年开始,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中国部在滇西北的梅里雪山、拉市海、老君山和碧融峡谷等地选择了185名当地百姓,老者76岁,小的14岁,经过摄影技能的基本培训后,每人发一部“佳能”傻瓜相机,每月发一卷胶卷,由着他们对生活对自然的认识,以及祖祖辈辈相传的乡土知识,任意拍摄自己身边的人和事,记录自己平实自然的日常生活。
暗盒揭开了,3万多幅照片让山村边寨沸腾起来,协会为此专门举办图片展,通过照片以及照片背后的故事,反映当地民众对保护生态、保护文化的声音。乡民自有乡民的视觉,其过程和结果有着外来人不可取代的价值。通过“照片之声”的活动,“三江并流保护与发展行动计划”项目更好地确定了当地文化及生态保护的优先内容,并激励了村民自觉地参与到保护行动中。我们相信,这种富有开拓意义的尝试,无疑也给摄影界注入了一种山野鲜活的养分。劳动是神圣的,劳动也是快乐的,而劳动者镜头里的景象更是丰富多彩。
(本版图片由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中国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