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非典暴露建筑设计缺陷

“疾控中心”专家指出——
2003-05-02 来源:光明日报 范又 高原 我有话说

面对“非典”的突袭,医学专家们一再强调,最简便、最有效的预防办法之一就是多开窗通风。然而工作在高级写字楼中的人发现,想开窗并不容易,因为写字楼的玻璃窗是整体封闭的,根本就无窗可开;一些住在新楼房里的居民也发现,虽然开着窗,却感觉不到有新鲜空气流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研究专家徐方研究员指出,这是房屋建筑规划设计不科学、不合理所致。

徐方说,环境状况与人们的健康密切相关。从性质上划分,环境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原生环境,指大自然本来具有的状态;另一种是次生环境,指随着社会发展、工业化进程而形成的环境。对生存大环境的改变,个人或部分群体是无能为力的,而对生存小环境,如工作、居住环境,是可以通过个人人为的努力加以改善的。但是近一二十年,很多房屋在建设中这方面注意不够,存在各种不符合卫生要求的缺陷。

许多新建房屋不利于通风

徐方说,按照卫生标准,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应在1‰以下,良好的通风条件是室内空气清新的重要保证。有专家做过实验,早上打开居室门窗,在低风速条件下,如果有穿堂风,2至8分钟室内空气可达卫生标准值,若无空气对流需要40至60分钟才能达标。因此在建筑设计上要尽量组织穿堂风,使室内空气保持流动,特别是在居室门窗的上部都应有方便开启的窗。因为热空气是向上升的,室内污染空气带一般集中在2米左右的高度,开启上部气窗,污染空气可以经过对流比较彻底地排出,窗开在高处还有一个好处,就是空气对流时风不直接吹到人身上,不易引起伤风感冒等疾病。阳台的窗也应上下都能开,以便于通风。我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的房屋,门窗上部一般都有能开启的窗。可是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新建的很多房屋,室内门窗上部都没有可开启的窗;有些人在装修老房子时,为了美观,把门窗上部原本可以开启的窗都改成了固定的;更有一些写字楼、商厦,为了追求所谓的“现代化”和节能,玻璃窗都是封闭的,通风换气全靠空调和换气装置,殊不知无论是空调还是换气装置都难以取代自然对流通风。另外,徐方指出,比较起来,在组织通风方面,板式建筑优于塔式建筑。

徐方研究员带着我们参观了她的两套不大的居室。其中一套是她在国外期间,别人帮她装修的,窗上部原来可开启的小窗都被固定了;另一套是按照她自己的设计装修的,门窗上部都留有能开启的窗,两相比较,后者室内空气果然清新得多。徐方告诉我们,除了大风和扬尘天气外,她家的气窗一天24小时都开着,就是夜间睡觉时也不完全关闭,由于室内空气新鲜,这是她多年来一直没有感冒过的原因之一。她还谈起在美国期间,曾注意观察过那里的建筑,发现不少办公楼是封闭式的,住宅的窗可开启部分大多设计在下端。从整体上比较,美国的大环境优于我国,但据报道美国的肺癌死亡率却高于我国,徐方认为这可能与办公楼、住宅设计不合理和较普遍地使用化纤地毯有关。

对建筑的朝向、间距缺乏考虑

徐方说,提高室内空气的卫生质量,除了需要多通风,还需要足够的日照,阳光中的紫外线能有效杀灭空气中的有害微生物,因此住宅建筑应朝南或南略偏东,以利采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日照时间最短的冬至时节,室内每天至少有3个小时的日照。可是现在很多住宅楼在规划设计时都没有很好顾及这一点,特别是塔楼中不少房屋,整套居室没有一间向阳的房间,这对健康是很不利的。

要使居室有足够的日照,楼与楼之间还需留有适当的间距,具体距离因地区之间纬度不同有不同标准。以北京为例,南北两座楼之间的间距至少应是位于南边那座楼房高度的2倍,这样南边的楼房才不会挡住射向北边楼房低层住户的阳光。而实际上,现在城市中大多数楼房的间距都远未达标,更有一些小区内高楼林立,一座紧挨一座,不少居室终年见不到阳光。

对建筑规划设计方面存在的不符合卫生要求的问题,这些年徐方研究员曾多方反映、呼吁,但一直未引起应有的重视。她希望此次“非典”冲击波能促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反思这方面的问题,亡羊补牢,在新建房屋规划、设计、装修中从长计议,尽量做到科学、合理、有利健康;对存在不卫生问题的现有建筑物,要设法改造,弥补缺陷。她建议建筑专业教学中应增加卫生学的内容;政府有关部门要修订、完善相关卫生标准和法规,并在建筑审批、验收中严格执行。为使居室内多一些新鲜空气,徐方研究员还建议大家清理掉那些长期堆放在家里没有多少用处的家具什物,以增加室内的空气容量;尽量不要铺地毯,因为地毯容易吸附滞留污物及螨虫等微生物,地毯本身的纤维老化断裂后形成的小颗粒,进入人体也危害健康。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