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我国许多高校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目前都面临发展空间狭小的难题。沈阳一些高校利用地域优势,通过转让老校区,以资产置换方式盘活存量,获取新校园建设所需资金,国家投入只占很少一部分。如今,这些学校占地面积和校舍建筑面积都比原来扩大数倍,为新世纪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沈阳高校“易地换建”的经验,为我国高校的发展提供了启示。
日前,沈阳建筑工程学院、沈阳工业学院整体搬迁到位于浑南新区的新校区。至此,沈阳已有10所高校通过“易地换建、扩建”,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为学校在新世纪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10所高校换建、扩建后,面积比原来扩大数倍,可容纳在校生人数由原来的9万多人增加到20万人,相当于增加了11所万人大学。这是沈阳高校探索按市场机制整合教育资源的重大成果。
沈阳现有全日制普通高校22所,大部分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校园狭小、陈旧,设施老化,已经成为制约高校发展的瓶颈。以沈阳工业学院为例,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校生已近1.6万人,而学校占地面积仅有200多亩,远远不能满足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世纪之交,沈阳各高校以新思路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教育质量,实现跨越式发展。沈阳大多数高校地处市区,寸土寸金。在原址征地扩建,一是昂贵的地价学校难以承受,二是周边环境嘈杂、喧闹。如果将地理位置好、土地含金量高的原有校园进行资产置换,就能换来市郊上千亩土地以及用于新校园建设的部分资金。一些高校利用级差地租“易地换建”,一举打破了制约高校发展的“瓶颈”。以沈阳师范大学成功“易地换建”为龙头,沈阳化工学院、沈阳建筑工程学院、沈阳工业学院、沈阳医学院等10所高校相继“易地换建、扩建”,沈阳高等教育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张福昌说:“我们学校的老校区有两个院300多亩地,几十年来每年的基建投资不超过240万元,不换思路难以发展。我们利用资产置换的办法,用处于城市好位置的一个院120亩地置换来3亿多元,在浑南新区征地1150亩。实践证明,以置换方式盘活学校现有土地资产,建设新的大学园区、改善办学条件、实现学校资产的较大增量和跨越式发展,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投资主体多元化,是沈阳高校“易地换建”的一个显著特点。为适应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需要,有关高校吸引社会资金建设学生公寓、活动中心等后勤设施,并由投资主体来管理。学校节省了这方面的大量投资,把置换来的宝贵资金用于新校园主体建设中。沈阳工业学院引进2亿多元社会投资,建成了现代化的学生活动中心和其他后勤配套工程。崭新的高校群体,树立了高校的良好社会形象,增强了社会竞争力。
新落成的沈阳师范大学、沈阳化工学院、沈阳建筑工程学院、沈阳工业学院、沈阳医学院漂亮的现代化校园,成为城市建设的一道风景。这些新校区将21世纪的科学教育理念贯穿于设计之中,体现了现代高等教育资源共享、学科交叉融合、网络化、集约化、智能化、生态化的特点。
高校“易地换建”是对学校的重塑,也实现了学校质的飞跃。通过换建,高校拓展了办学空间,改善了办学条件和办学环境,为提高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提供了保证;大量引进高水平、高层次的教学和科研人才,提高了办学水平;招生数量大幅增长,扩大了办学规模和教育市场;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为高校开展国际间联合办学、实现开放办学提供了平台。
“入世”后,沈阳各高校进一步增强了开放办学意识,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成为各高校的共识,高校成为沈阳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高校“易地换建”后,吸引了国际高校和高等教育机构的目光。在这些高校换建过程中,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日本等国家的高校多次到沈阳建筑工程学院、沈阳师范大学、沈阳工业学院等院校参观访问,表示了合作办学的愿望。沈阳工业大学筹划换建中,引起了美国佐治亚州南方理工州立大学的注意,该校与辽宁运恒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出资2.5亿元人民币,同沈阳工业大学合办国际商学院,计划招生5000人,全部由外籍教师授课。沈阳工业学院与俄罗斯一些著名的科研单位和高校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新校园的建成后,该院加强了与俄方在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合作,引进俄罗斯专家,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
“换建”还形成了沈阳浑南、道义两个大学园区,这将使高校在教育教学、学科建设、科研开发、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促进高校间文理学科的交融相长,培养和滋生出新的学术思想、新兴学科和知名学者,打造一流大学,推动沈阳建设“教育强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