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以纯粹学术承担现实命题

●哲学●
2003-05-06 来源:光明日报 吴源 我有话说


人们不会怀疑,要支撑起一个强大的国家或民族,除了物质文明以外,同时需要坚强有力的学术思想;而要支撑起一个强大而又公正合理的健康社会,则更需要有能够为人类提供普遍原则的客观而纯粹的学术思想。否则,就不可能在公民的精神世界里确立起普遍的公正原则和道义原则。在这个意义上,学术思想是一个合理的健康社会的无形脊梁。而哲学则是学术思想的灵魂和根基。

“纯粹哲学丛书”展示了一批学者将哲学学术纯粹化、客观化的共同努力。丛书涉及的课题虽然不尽相同,但它们都贯彻和实践着一个共同的哲学理念:哲学学术的使命不仅在于提供知识,而且首先在于维护理性的思想自由,从而在自觉的层面上确立和维护人的普遍尊严与权利;一个民族只有在哲学上真正自觉到理性的自由,从而意识到个体存在的尊严与不可剥夺、不可让渡的基本权利,这个民族及其个体才能真正获得充分的自信与存在的力量。这种哲学理念使丛书具有鲜明的纯粹学术的风格:它们讨论的都是一些非常基础和根本的问题,以致好像它们与我们的现实没有关系,是纯而又纯的学术。

但是,纯粹学术并非象牙塔里的学术,更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学术。实际上,正如丛书的作者们坚信的那样,只有纯粹的学术才能真正面对现实,才能真正理解、承担和解决现实的问题。因为纯粹学术不仅要把一切私人利益和集团利益排除出去,而且拒斥一切不允许怀疑或经不起怀疑的教条,只从自由理性出发自由思想。因此,只有真正纯粹的学术才能提供出足以承担起现实问题的那种客观而普遍的知识与原则。

我们知道,近代以来,如何对待中西文化的关系一直是时代的一个迫切问题,迄今仍有人在进行“是中体西用,还是西体中用”的纷争中,以致在实践上总是把自己隔离在人类文明的共同道路之外。叶秀山先生的《中西智慧的贯通——叶秀山中国哲学文化论集》从第一哲学(纯粹哲学)的层面对儒道思想中的一些基本问题的深入研究与重新解读,实际上开辟出了一条从普遍主义立场阐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道路,从而在学理层面上回应了近代以来如何面对和处理中西文化的接触与碰撞这样一个迫切而现实的问题。

实际上,整个“纯粹哲学丛书”力图超越从地域观念或狭隘民族史的角度把哲学或思想分割为“中国的”与“西方的”这样的思维模式,坚信只有中国人提出来但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哲学,而不存在只在中国有真理性的特殊主义哲学;同样也只存在由西方人提出来但对人类具有普适性的哲学,而不存在只适用于西方的西方哲学。如果一种思想能成为哲学,它就必定具有普遍性意义。也只有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哲学,才值得人们去研究和了解。因此,如果中国哲学中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内容,那么它就不应只是中国人的思想,也不会只是中国人的思想;同样,如果西方哲学中具有普遍性意义的思想,那么它也不应被仅仅看作西方人的思想。

丛书中的《中西智慧的贯通》是从第一哲学视野去阐扬中国哲学的普遍性意义,另外三部著作则是在第一哲学层面揭示西方哲学的普遍性价值。

正如丛书一位作者所言,就近代西方哲学看,真理与自由共同构成了哲学的核心问题。但是,真理与自由有什么关系?如果没有关系,它们又如何共同构成哲学的核心问题?《真理与自由——康德哲学的存在论阐释》(黄裕生著)通过对康德哲学的重新阐释,不仅揭示了希腊精神与希伯莱精神如何在西方古典哲学中得到融通与统一,从而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更深入更全面地理解西方文化精神的视野,而且通过在存在论层面上深入讨论了真理与自由这两个最核心的哲学问题的本质关联,揭示了个人的尊严、权利与责任的基础,从而展示了以维护个人之权利与尊严为目标的近(现)代社会的普遍的合法性根据。《真理之光:费希特与海德格尔论Se in》(李文堂著)则试图在汉语世界深入检讨西方存在论哲学对其核心问题的思考与探究。作者力图通过中国古典思想解读西方存在论哲学的根本意义,让汉语承担起存在论问题以及由西方人开显出来但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存在论思想。后现代思潮在中国有广泛的影响,但是,它之所以能被称为一种“主义”,理应有共同的精神实质。《归隐之路:20世纪法国哲学的踪迹》(尚杰著)从第一哲学的视野把20世纪法国哲学,特别是在中国有重大影响的后现代哲学放在现象学背景下进行深入探讨,揭示了后现代哲学的核心精神就是追寻“归隐之路”,也即通过显现达到非显现之路。人们由此不仅可以看到后现代哲学与古典哲学有断裂的一面,更有关联的一面。

在共同的学术理念规范下,该丛书在写作风格与语言表达上也有十分鲜明的特点:以严格的语言讨论严肃的问题,以系统的论证展开具体的观点。丛书的这种表达风格实际上隐含着作者们试图改变近代以来的一种学术传统的努力。近代学术由于迷恋于感悟式表达,以致于哲学—学术陷于有观点而没论证的喧嚣之中,而最终则使严格的哲学学术研究堕落为抒发私人感受的散文创作,哲学学术由此在失去严肃性品格的同时,也丧失了贯通古今、穿透历史的思想力量。在这种学术研究散文化的过程中,哲学不仅不可能承担起应有的使命,而且还面临自我瓦解的危险。因此,丛书作者在叙述中,努力开创出一种新的表达风格,力图为哲学,也就是为人类的深度问题与深度思想寻找恰当的现代汉语表达。因此,丛书的语言表达虽然一开始会给人以陌生感,但其直接切中深度问题与深度思想,更给人以力量感与生命感。

丛书称“纯粹哲学”,除了有学理上的考虑外,当然也有所针对,首先就是针对不是把哲学当作学术本身来对待。哲学由此不是淹没于各种奇谈怪论的喧嚣之中,就是陷于各种利益表达的空话、套话里面,以至于哲学接近了名利而远离了思想,靠近了套话而远离了现实。对此,该丛书试图确立与维护这样的哲学理念:作为一切学术之基础,哲学不从任何经验常识或利害关系出发,而恰恰是要把一切经验常识和所有利害关系排除出去,回到并守护于纯粹的自由理性,把维护思想自由当作哲学的使命与出发点。

《纯粹哲学》叶秀山主编
江苏人民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