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普林斯顿大学一角。
最近看到杨福家教授的文章,题为《一流大学需要大楼、大师与“大爱”》。大家知道,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先生有一句名言,那就是:“大学者,非大楼也,大师之谓也。”杨福家教授的文章就从梅先生的名言开始。杨教授写道: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目前国内高教界的热门话题。当然,发展高等教育,创建一流大学,离不开必须的资金投入,但这仅仅是最起码的外因和基础,更重要的是营造一个有利于产生学术大师的良好研究环境。纵观当今世界著名大学,哪里有好的研究传统,哪里有自由探索的学术氛围,那里就会吸引住一流人才,自然也就成为科研成果源源不断的知识创新中心。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顶尖人才的流动已经成为势不可挡的全球性趋势,一流的创新人才已经成为决定一所大学学术水平的最关键因素。”
杨教授还具体谈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他写道:
“普林斯顿大学是去年名列美国榜首的世界顶尖大学(哈佛名列第二),她不仅有恬静的校园和优美大楼,更充满着大师和‘大爱’:她只有6500名学生,不算大,又没有医学院,也不是综合性大学,但是她却培养了2位美国总统,又在诺贝尔奖100年的历史中培养出了24位获奖者。正是因为她的宽容和‘大爱’,安德鲁·怀尔斯教授才有可能9年不出1篇论文,埋头苦干、静心研究,解决了困扰世界数学界长达360余年的一大难题——费马大定理,最终获得历史上唯一的菲尔兹特别成就奖;她也允许患有精神病的天才数学家约翰·纳什静心地生活在校园内,并给予极大的关爱,终于使他在与疾病搏斗30年后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充分体现了人类应该具有的‘美丽心灵’。我想,这恐怕就是普林斯顿大学成为美国第一大学的真谛!”
我非常赞赏杨福家教授的见解。这不,就在整理《感受普林斯顿》这个集子的时候,在我关心的经济学领域里,普林斯顿大学的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教授因为经济心理学的贡献,获得2002年度经济学诺贝尔奖。这样,只是在经济学领域里面,普林斯顿已经有4位学生和3位教授共6人获得诺贝尔奖。3加4等于6而不是7,是因为纳什既是普林斯顿的学生,又是普林斯顿的先生。最大的诺贝尔奖桂冠学者群,位于物理系,一共18人。
对于“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这个国内高教界目前的热门话题,杨教授的文章真是发人深省。据我所知,经常“名列美国榜首的世界顶尖大学”,首推普林斯顿大学和周培源、钱学森他们曾经求学的加州理工大学。有趣的是,这两所大学,都是学科门类并不齐全、迄今学生人口只有几千的“贵族学校”。
最近几年,由于包括美国大学排名和著作《美丽心灵》流行在内的种种原因,国内读者听到普林斯顿的机会开始明显增加。听得越多,难免就越想进一步了解。人们的认知心理,表现出这样的规律。有感于此,作为一个有普林斯顿经历,并且比较熟悉纳什故事的学者,愿意把这本《感受普林斯顿》奉献给读者。
书分三个部分,绝大多数选自笔者过去的文字,这次做了必要的修改和补充。第一部分是“学问普林斯顿”,收集笔者在学术建设方面的介绍和建言,标准是内容或多或少与在普林斯顿的体验相关。第二部分是“休闲普林斯顿”,多半可以说是非学术的散文吧,主要是见闻和感受。第三部分是“博爱普林斯顿”,底本是拙著《爱心护天才》里面发生在普林斯顿的关于博弈论大师纳什故事。
痛感文章有越写越长的趋势,课本有越编越厚的趋势,学术架构有越来越庞大的趋势,现在学界开始出现“小的是美丽的”这样的说法。我的这本小集子能否传达我对普林斯顿的一点感受,能否多少体现一点“小的是美丽的”这样一种境界?
《感受普林斯顿》
王则柯著
南方日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