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典章制度研究文库》 
吉林文史出版社
吉林文史出版社最近以《中国历代典章制度研究文库》之名,向学术界和社会推出了《汉朝典章制度》、《唐朝典章制度》、《宋朝典章制度》、《明朝典章制度》、《清朝典章制度》等5种专著,约近200万言。由于书的部头较大,主旨鲜明,内容翔实,论述具体,又为国内典制研究的最新,所以自面世以来,就颇为学术界所瞩目。
《文库》各书以阐述“中央集权制度”为基本内容。此制度为秦始皇首创,历代有所发展。总的说来,自秦汉至明清的两千余年间,各王朝都以此制为基本政治制度,其中的皇帝制度又是这一制度的核心。如果说,中国古代的历史还有“政治文明”这一项的话,那么这一制度应当仁不让,而且是政治文明的主要内容。可是不少人反对此说,而视此制为“反动”;如提到此制时,定要扣以“封建专制主义”的帽子,皇帝则是“反动头子”。从秦汉三公九卿专制开始,到明之内阁制,清之军机处,反动了两千余年。如用这种观点来审视中国古代的政治,除了黑暗、反动之外,哪有什么可取之处?可是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古代毕竟是有生命力的,在汉、唐、宋、明、清这些重要朝代中,各运营了200年以上,是国家基本统一,民族相对团结,社会比较稳定,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主要保证。如果要问,我们今天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伟大祖国形成的基础是怎么来的,我想只要查阅一下《文库》各书,总会有一个基本而可信的回答。
当然历史的发展并不一帆风顺,曲曲折折的情况时而有之,这在封建时代,掌权者为封建地主阶级更不言而喻。如东汉末年、西晋末年、唐朝末年,中央集权制度不仅不能得到很好的运作,相反对却遭到严重破坏,致使政治黑暗,经济凋弊,饿殍载道,哀鸿遍野,最后以阶级的或民族的混战而使王朝垮台告终。这种情况虽非历史的主流,但也足以惊心动魄。由此亦可反证,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古代国家、社会多么需要。
该《文库》内容翔实,反映了各书作者求真求实、刻苦钻研的精神,也表明了他们对典章制度的热情与动力。两千余年的典章制度分散于多处。典志类如《通典》、《通志》、《文献通考》,再如一直编到《清朝续文献通考》的所谓“十通”;会要类如《春秋会要》、《七国考》以及历代的“会要”等,这已经够多了;但这毕竟只是典章制度的一部分。至于历代正史、别史中的“书”、“志”、“表”等,篇篇重要。而汉晋木简,吐鲁番与敦煌文书,明清“大库档案”,各朝“起居注”与“实录”,还有“方志”、“笔记”、“小说”等等,更是浩如烟海。但大海也要捞针。如此,《文库》各书所论,均信而有征。
《文库》各书的纲目清晰,把封建王朝各级政府的行为规范和官员的办事准则论列得相当准确细致。宋人刘克庄曰:“在省闼则纲举目张,临郡国则政平讼理。”此说符合历史实际。《文库》各书的纲目大体一致,其章,依次为“皇帝制度”、“职官设置制度”、“职官管理制度”、“学校教育与科举制度”、“法律制度”、“财政经济制度”、“军事制度”等。其礼仪制度,政府结构及其运作制度,官吏选迁、考绩、致仕制度,农田、水利、户籍制度、工商与租税制度,乃至边防、苑囿、民族、互市、救荒等等,或为节,或为目及子目。制度有延续,有兴革,亦予交代。各书详略得宜,前后衔接,使《文库》浑然一体。
中国历史上的主要封建王朝是尚法制的,至于法治到什么程度,还有时代的、阶级的局限性及“长官意志”的随意性影响到什么程度,自可任人评说。我国的前辈史学大家邓文铭先生有“四把钥匙”之名言。四把钥匙是指研究历史的四项基本功,为职官、地理、目录、年表。古人编史,以此四方面为史书的基本框架;今人治史,则以之为开启史学大门的四把钥匙;“职官”就是“典章制度”,为四把钥匙之首。今天,我国的文化大普及,各报纸、杂志、戏剧、影视、小说、博物馆等,涉及历史和典章制度很多,其间似是而非、张冠李戴者亦不乏其例。从上述情况来看,《文库》各书既适宜于史学研究者、大、中学文科教师、文科大学生等的需要,亦为一般文化工作乃至文化爱好者所需要,所谓“雅俗共赏”,无言教师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