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抗击非典:博士军医建奇功

2003-05-11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吴春燕通讯员 刘正军、彭泽成 我有话说

今年“五一”节,是他41岁的生日。从去年12月17日抢救广东省首例非典病人以来,他已经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连续奋战了近5个月。

他,就是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全军呼吸内科中心主任、广东省非典型肺炎专家指导小组副组长黄文杰博士。

当人们还不知非典是何种“怪物”的时候,是他成功地救治了河源市首例疫症病人;当南粤大地陷入一片恐慌之时,是他第一个站出来公开辟谣;是他作为中国临床专家的唯一代表向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汇报了非典临床诊治的情况……

成功救治首例非典患者

去年12月17日下午,广东省河源市一位34岁的重症病人抬到了黄文杰和他的同事面前:高烧39.8度,呼吸困难,全身发紫。负责护送的医生说:他已经高烧整整7天!

上呼吸机、插管!黄文杰立即带领医护人员展开了抢救。到第二天,病人神志清醒,呼吸困难有所缓解,情绪逐渐稳定,但面对如此重症的“肺炎”,他们不敢有丝毫的懈怠,继续对症下药,采用抗病毒、抗菌药物进行了系统治疗。

第七天,就在这个病人的体温逐渐变得正常的时候,黄文杰接到了省卫生厅的通知,让他立即和地方5名专家赶到河源市人民医院,因为与该病人接触过的有11人遭到感染,其中有8名医护人员。

黄文杰和他的同事多少有些后怕,但医护人员和军人的双重天职让他们一次次义无反顾地踏向“雷场”。为正确诊治非典病人,他们冒着风险,为病人查咽喉、听肺部呼吸音的变化,在抢救危重病人时,一次次冒着被气管里喷出的分泌物感染的危险。

为避免有些重症非典病人气管插管后所带来的损伤和继发感染,黄文杰大胆地采用了无创通气法(即面罩通气)、营养支持、静脉注射胸腺肽和免疫球蛋白等措施对症治疗,使许多病人转危为安。其中,首例病人在10天后便拔下呼吸管,脱离了死神的纠缠。23天后,该病人康复出院,而参与抢救的他和同事们无一人感染。

向世卫组织正式汇报的唯一临床专家

当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前来我国考察非典情况时,他作为我国临床专家的唯一代表汇报了防治非典的临床诊治情况。3月21日,到京参与国家卫生部“非典型性肺炎诊治方案和联合攻关计划”制订的黄文杰刚刚回到广州,又一次接到国家卫生部的通知,考虑到他对防治非典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决定指派他向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汇报我国防治非典的临床诊治情况。

应该说,这对于黄文杰并不难。因为,作为一名临床大夫,他已经成功救治了首例疫症病人。1月2日,在参加省卫生厅组织的第一次调查后,他就和其他5位专家首次将非典定义为∶“这是一起具有一定传染性、不明原因的肺炎。”他早就和广东省非典型性肺炎专家指导小组组长钟南山院士提出了寻求国际合作的主张,他们认为,新病毒的出现并非地区或国家的单独问题,而是人类共同面对的科学难题。

尽管他胸有成竹,但他仍不敢掉以轻心。他知道,他面对的是世界卫生领域的“未知数”,发表的也不仅仅是一个临床大夫的经验。为让自己的情况介绍更加准确、科学,黄文杰白天工作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晚上则或与同行进行沟通,了解他们诊治非典的临床经验,或上网查看世界各地关于防治非典的最新动态,最后制作出了一套集典型病例、临床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为一体的多媒体汇报材料。

3月25日下午,连续三昼夜仅打了个盹儿的黄文杰赶到了北京。当听完黄文杰和另外两位专家有关中国防治非典的情况介绍后,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们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说,没想到中国做了这么多的工作,没想到中国防治非典的水平这么高。这是世界卫生领域共有的财富,应该将它发布出来,让世界人民共享。

奋战五个月从未有过一个完整的假日

当又一个双休日来临时,他还是无法陪妻儿度过一个完整的假日。这是黄文杰4月份最后一个双休日的工作日程:

26日上午:参加非典疑似病人的会诊;参与一部防治非典的教学片拍摄;下午:参加广东省委常委召集的防非典专家组会议;晚上接受本报记者采访至凌晨1时;

27日上午:完成了《“非典型性肺炎”防治宝典》一书的最后一次校对;下午,参加一家地方新闻单位举办的防非典专家座谈会;晚上8时30分,在办公室接听中央电视台“防治非典”直播现场的来电,为观众释难解疑。

从和他的同事开始抢救第一例非典病人开始,黄文杰与非典奋战已经5个多月了,为战病魔,他从未休过一个完整的假日。

其实,早在今年春节前夕,已7年未回老家过节的他便和双亲约好:携带妻儿回家,品尝老母亲60大寿的生日蛋糕。谁知,从去年11月开始,不仅他自己成了与“休假”无缘的大忙人,连家中的两部电话机也从此忙个不停,妻子、儿子从此也成为防治非典咨询电话的接线员。他的手机更是成了一部流动的防治非典的热线,相对过去每月上涨三四倍的话费让自己掏得有些心痛,但他还是不忍心关机。他说,现在的来电几乎都与非典有关,实在不想也不能拒绝。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