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再访长沙32中“宽松教育”

2003-05-11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唐湘岳通讯员 伍彬 我有话说

两年前,本报报道长沙市第32中学实施的“宽松教育”改革6条规定,引发了一场是与非大讨论。如今改革成效如何?日前,记者重访32中。

“刚开始,一些老师不理解,认为6条规定限制了教师,放纵了学生。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师们的态度转变了。”59岁的张子立老师说:“32中的学生许多是下岗职工的子女,自尊心特别强,对老师,对学校有种反叛性格。6条规定让老师和学生在退让中寻求了平衡,效果很好。”

老师们逐渐摸索和完善了一条教改与实践相结合的路子:学校划定了班主任责任区,实行“承包责任制”转化后进生;提出作业多样化和考试层次化,如按学习接受能力的强弱,学生可以自由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学校采取这种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个别对待”后,许多外地在长沙工作的家长纷纷把子女送到32中,生源增加了,质量也提高了。

学生们怎样看呢?163班的陶伊宁同学说:“以前有的老师上课只是照着书念,有的还讲土话,我们听不懂,就讲小话,打瞌睡。现在老师上课好听起来了,我们上课也用不着看小人书、睡觉了。”167班班主任蒋怡岚老师带病为毕业班的学生上课,一次外语课上心脏病突发,学生赶紧把她送到附近的医院。第二天的早自习本来是安排她为学生辅导外语,学生以为她不会来了,谁知上第一节外语课蒋老师就拖着虚弱的身子走上了讲台。学生劝她先别上课。蒋老师却说:“你们是毕业班,我们都要抓紧。”

学生家长又怎么看呢?以全区第一名成绩考取长沙市重点高中的李旭的母亲刘英彩告诉记者:“原先我担心那6条规定会耽误孩子,后来发现他的成绩没有下降,他们班上那些调皮的学生也乖多了。时间是最好的裁判。”

校长叶仕杰说:“虽然现在仍然有不同看法,但我们因校制宜,因材施教的育人理念坚决不变。一些人的不理解只是暂时的。六条规定出台最终是要让其成为改革阵痛期的一段记忆,未来一定‘不再有’这六条。”

叶校长介绍,在实施宽松教育的同时,学校把德育居于首位,成立了警校共建基地,加强了治安管理,使打架滋事现象基本杜绝。‘闻香啸马,书声琅琅。知味停车,学子莘莘。’你刚才在校门口看到的对联,我们每月一换。这是我们开展的隐形课程教育,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一切都是为了学生,为了素质教育。”

背景资料:

两年前长沙市32中出台的“宽松教育”的6条规定是:一、远道学生未来参加早自习,不记迟到,也不扣班级和个人纪律分,达到“睡好一点、轻松一点、多学一点”的目的。二、家庭作业可采用“自助餐”的方式来交,部分完成作业有困难的同学由老师用集体方式和个别辅导方式予以补救。个别基础差的同学(含弱智)抄作业一般不算违纪。三、允许学生在课堂上答问时沉默,也可由其他同学代为回答,老师一般不强行推出标准答案。四、学生上课偷看课外书籍时(黄色书籍除外),不得没收或撕毁,应予引导,同时老师要反思自己的课堂吸引力。五、师生矛盾对立时,老师语言或手势不得有任何明令或暗示学生离开课堂的情况出现。六、重要考试时,试卷的难易程度由过去的7∶2∶1改为8∶1∶1。)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