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非典型肺炎的战斗让我们重提职业精神。钟南山、姜素椿、邓练贤、叶欣和广大医护人员身上都体现出来了这种精神。说到底,这是一种医生所秉持的职业道德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
何谓职业精神?用过去的话说,叫做干一行,爱一行。用现代企业管理的行话解读,是遵守职业规范,符合职业伦理。
然而职业精神从何而来?它的内在资源又是什么呢?
职业精神可以来自市场经济中的平等交易原则和信用原则,这是市场社会中的普遍法则。一个人的职业精神不一定与大目标、宏大理想相联系,只要完成了他所需完成的责任,就足以维护职业精神的伦理底线。然而,这些只是职业精神的外在资源。严格说来,一个仅仅畏惧受到惩罚而尽心尽职的自利人,不能说是一个具有某种“精神”的人,精神总是自觉的,只有自觉自愿地热爱本业,并愿意为之付出一切,才真正拥有最高的职业精神——志业精神。
所谓志业精神,源于德国思想家马克斯·韦伯。他认为过去的时代人们之所以有职业精神,是因为有一种“天职感”(calling),用中国的话说叫做“使命感”。然而,在一个商品社会中,工作只为稻粱谋,职业精神又源于何处?韦伯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志业感”(vocation)。它与职业感有所不同:后者仅仅遵守市场经济的交易法则和信用原则,只要获得更高的收益,从事哪一项具体的工作是不重要的。志业感就不一样了,所获得的不仅是物质、货币、名誉这些外在报偿,更重要的是内心的满足感和自我的价值实现。倘若一个人的职业同时是他的志业,会自然体现出最高的职业精神:不计较酬报、不在乎功名,所做的一切,只为追求一个完美的境界。在这样的境界之中,他会发现自己生存的意义,感受到活着的幸福和自我的实现。
钟南山作为一个医生,一个科研工作者,他并不认为自己所做的事有多么了不起;相反,他一再强调的是他作为胸肺科医生义不容辞的责任。钟南山的讲话非常质朴,仿佛他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其令人仰之弥高的品格就在于,他视救死扶伤为职业道德的底线,有责无旁贷之念,无居功自傲之心。人类最具创造性的工作,都是这种志业感的产物。即使是从事平凡、琐碎的日常事务,只要你从中找到了一份独特的乐趣和满足,同样可以借此实现到人生的价值。在抗非典一线上,许多医护人员危难中挺身而出,“凶险的非典型肺炎选择了人类。但是,我们不选择死亡,不选择退缩,我们唯一的选择是胜利。”医护人员被誉为现代“南丁格尔”、“最可爱的人”。如果说南丁格尔是为天职感所召唤,那么,现在的医护人员更多的是在为志业感所激励。志业感正是一种世俗化了的天职精神。
现代人的自我价值和自我尊严,不再需要外来的肯定,也没有统一的价值尺度,更不是金钱的标准所能衡量,而是自我实践、自我理解和自我确认的。它不需要故意去做轰轰烈烈的大业。假如每一个人在各自的岗位上都体会到一种志业感,那么,职业精神就获得了无穷的内在资源。而在我们抗击非典病毒的战斗中,最需要的,也就是这种志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