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全息胚理论与抗癌鲜药开发

“21世纪促进人类健康工程”专栏 北京建生药业、本报国内政治部主办
2003-05-14 来源:光明日报 张宗歧 我有话说

20世纪70年代,张颖清教授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生物学说,即“全息胚学说”。该学说认为,生物体上每个相对独立的部分都是整体的缩小,植物的枝和叶在本质上是同一种东西,它们都是生活在植物体本体上的特化了的新植株,即“全息胚”。而分枝上又可多次分枝,从而分枝全息胚又可由多级别分枝全息胚组成。分枝上的叶这一全息胚又可有多重裂片或多重小叶,这样多级别的全息胚,最后组成植物体最基本的单位——细胞,又可被看作是最小的全息胚。也就是说,一株植物是由共生的多重全息胚组成的一个无性繁殖系列群体。1986年,张教授又在其论文中指出:“不论动物还是植物,其体细胞的全能性不一定要在离体培养的条件下(即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才得到体现,在动植物的个体本体上,在自然生长的条件下也可以有所体现。过去,人们在动植物的个体发育研究中,只重视细胞分化问题,却忽视了细胞还有向着新整体自主发育的过程,因为任何部分的体细胞都有与受精卵或起始细胞完全相同的一整套基因,因此生物体上的任何一个体细胞都能发育(克隆)出一个新的整体。”张教授的理论用科学的方法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生物观,对生命科学可以说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重大转变。1996年,英国科学家Wilmut等率先将成年绵羊乳腺细胞核植入去核卵,使这样的细胞(即一般的全息胚),走完它们的发育道路,首次用无性繁殖的方法成功地克隆了绵羊“多利”。这一巨大成功开创了生物学领域里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而绵羊“多利”的克隆成功,从实践上证实了张颖清“全息胚学说”的正确性(张教授早在12年前就提出了这一理论,英国皇家图书馆收藏了这一学说的附本)。

张颖清在发明“全息胚学说”的同时,又根据“全息胚”理论,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癌症形成假说,即“全息胚癌区滞育论”。该假说认为“生物体是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具有不同特化程度的全息胚组成,全息胚具有重演性、滞育性和生长性。如果生物体上的这些由体细胞而来的全息胚在重演整体发育的过程中,全息胚的发育受到抑制,全息胚恰恰滞育在卵裂到桑椹胚这一发育阶段,不向前发育了,而只能单纯地生长,那么停滞在该阶段的全息胚细胞就会失去控制,快速分裂,这一阶段的全息胚就是医学上的癌肿。张教授把这一生物学现象定义为癌的生物学本质。他认为,所有羊膜动物在发育时间轴上的卵裂期和桑椹期是一个十分危险的区域,并把该区定名为癌区,这就是张教授的“全息胚癌区滞育论”学说。也就是说,正常细胞的发育如果被滞育在桑椹胚发育阶段,就有可能被癌化,相反,如果能使原来滞育在癌区的全息胚继续发育并有效穿出癌区,则癌细胞也可以重新逆转为正常细胞(例如:上海瑞金医院血液病所用13反式维甲酸成功地把早幼粒白血病细胞诱导分化为正常的血细胞)。张教授认为,根据“全息胚癌区滞育论”学说,凡能促进或诱导全息胚分化的药物都可以用来促进癌细胞突破发育滞点,穿出癌区,从而可用来预防和治疗癌症。而那些能够促进或诱导全息胚分化的药物,张氏称之为全息胚促进剂。他把各种动物的肝脏、肾脏、甲状腺、骨髂肌、人和其他动物的胚胎提取物,以及各种低等动物中药,如白花蛇、乌梢蛇、全蝎、蜈蚣、斑蟊、壁虎、蟾蜍等均列为全息胚分化促进剂。他认为,低等动物比高等动物再生和无性生殖能力强,因此具有较好的全息胚促进作用,可用来治疗各种癌症,这一点已被中医临床所证实。现已有医药公司用鲜活的白花蛇、蕲蛇、守宫、蛤蚧等低等动物,以及鲜植物药西洋参、冬虫夏草等研制成功复方现代抗癌系列鲜药,通过低温现代生化的创新工艺制药,保持了天然生物有效活性成分,保护了原始构成本质、结构,其抗癌机理与张颖清教授的治癌“全息胚癌区滞育论”不谋而合。

(作者为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