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目前所用的大量中西药物,尚无可靠的、经过科学试验证实其对非典有确切疗效的依据,因此,面对非典,应慎用药物,特别是不宜大量、盲目用药。
就药物预防而言,最有效、最迅速的方法当属注射疫苗,而生产疫苗的前提是要有明确的、主要的病原体。虽然目前已知非典的病原体是SARS相关冠状病毒,但从研制到批量生产,整个周期一般需2—3年,只有在其有效与安全性得到肯定后,才能普及用于大规模人群。
纵览全球,至今尚无一种特效的防治病毒的药物。其根本原因在于病毒是寄生于细胞内的微生物,利用宿主细胞代谢系统进行增殖复制,然后从细胞内部释放出来。病毒与宿主细胞间的寄生关系,使抗病毒药对宿主细胞的毒性无法避免,因此特异性高、选择性强的抗病毒药甚少。尽管目前已有金刚胺类、核苷和核苷酸类、蛋白酶抑制剂、神经氨酸酶抑制剂以及磷酸盐类等五类近百种“直接”抗病毒药物,但由于缺少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的证据,大部分药物的疗效均未定论。
为了防治病毒感染,人们还开发了另一大类所谓“间接”抗病毒药物,包括:胸腺激素、转移因子、保尔佳等生化药品,卡介苗、分枝杆菌、短棒杆菌、人血免疫球蛋白等生物制品,干扰素、白介素等生物工程制品;左旋咪唑、聚肌胞、替洛隆、异丙肌苷、匹多莫德以及大剂量维生素C、维生素E等化学制品,香菇多糖、云芝多糖、猪苓多糖、银耳多糖等天然药物制品。这些药物均为免疫增强剂,通过刺激体内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产生一系列细胞因子(如干扰素、白介素等)和免疫细胞(如T细胞、NK细胞等),从而增强肌体的免疫力,抑杀各种致病微生物。因此,这些药物均为非特异免疫增强剂。例如干扰素,虽然是一个广谱病毒抑制剂,但它对SARS病毒是否有良好防治作用,以及其用法用量等,都还有待临床试验加以证实。又如人血丙种球蛋白,也是一个非特异免疫增强剂,它含有健康人群血清所具有的各种抗体(这些抗体是受各种已发现致病微生物的刺激所产生的),因而具有增强机体抵抗力的作用。但SARS病毒是一种新发现的变异病毒,在人群血清中尚无相应的抗体存在,所以即使注射了人丙种球蛋白,也不可能发挥防治SARS的作用。胸腺肽类制剂也主要是用于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以及肿瘤、肝炎等病毒感染病人。鉴于上述所有药物均为非特异性抗病毒药物,并非是针对某一种病毒的防治药,故目前条件下不应作为公众预防非典的有效药广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