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虐的非典曾给许多人带来巨大的心理恐慌,成为一个受到高度关注的社会问题。有些人惊惶失措,不敢出门,不敢跟人说话,不敢到教室和图书馆,每天无数遍地洗手,四处打听各种预防药方,正常的生活秩序被打乱了。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在非典面前能否保持一个健康良好的心态,对于学校和社会来说至关重要。
作为一所文理医学科齐全的著名综合性大学,北京大学在心理学和精神卫生学方面拥有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在非典这一突发事件面前,北大对非典给广大师生和整个社会带来的心理困扰十分关注。
早在非典暴发初期,校党委和学校防治非典领导小组就研究决定,由学校心理学系教授、校党委副书记王登峰牵头,组成一支从心理上抗击非典的专家队伍。这些心理学、精神卫生学专家在抗击非典的“第二条战线”上努力传播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推动师生和广大群众树立“敏感而不过敏”、“小心而不焦虑”、“自信而不大意”等科学观念,帮助大家消除面对非典时的心理危机。
专家们从专业角度撰写了一系列文章,帮助广大师生和群众运用专业方法调适自己的心理状态。北大精神卫生研究所丛中教授告诉人们,这种恐惧主要是源于对非典的不了解,对非典没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导致出现“过度担心”、“过度控制”,心理负担加重,精神焦躁不安,反而会影响身体健康,降低身体抵抗力,不利于预防非典。这些带有科普性质的文章既有深厚的专业背景,又通俗易懂,普通人容易理解和接受,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专家们在校园防治非典网页和BBS上开辟专业板块,为广大师生和群众开展心理咨询服务。王登峰、张智勇、李靖、侯玉波等教授分别作客北大BBS,通过在线讲座、在线对话等方式,对广大师生提出的各种心理问题耐心地给予解答。作为校党委副书记,王登峰还解答了同学们关于学校教学、管理以及北大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受到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心理学系网站还开设了抗击非典的专题论坛,安排专人负责在网上收集整理大家的问题,由专家解答后统一发布。这些措施都极大地稳定了师生的情绪。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学生王慈欣说:“虽然有很多人以前对心理学了解不多,但是,突发的危机使人们感到有心理减压的需要。”她在参与咨询的服务工作中欣慰地发现,很多人在接受专家的指导后,语气变得缓和了,心情变得轻松了。
由中国心理学会和北大心理学系联合在京心理学人士开设的“非典心理援助热线”,每天10时到22时开通,服务重点是因非典流行而感到需要心理帮助的民众、因非典被隔离的病人及家属和战斗在非典前线的医护人员及其家属。热线一经推出,就受到广大市民的广泛关注和热烈欢迎。非典流行最高峰的时候,热线每天要接到至少100个咨询电话。专家们一流的咨询服务赢得了群众的交口称赞。
在古老的燕园,非典暴发初期时的惊惶、恐惧和颓废的情绪已经明显发生了变化,校园里又洋溢着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校内多个餐厅、食堂一改前些日的冷清,就餐人数明显多了起来。一如往常,笑声在四处飘荡。电视机前也重新坐满了关心国家大事的学子们。在图书馆,还书的同学排起队,自习区许多勤奋的学生在埋头苦读。学生宿舍里,随着一份份非典防治宣传手册的发放、每三天一次的集体消毒、口罩的免费派送,还有楼长们的关照,沉默、担忧、郁闷的气氛一扫而空。未名湖畔又有了吉他手的影子,静园草坪不断有学生们载歌载舞的身影,还有丰富多彩的网络社团文体活动……(新华社北京5月2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