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以古为鉴知兴替

2003-05-29 来源:光明日报 梁建文 我有话说

以史资政是中国古代史学发达的原因之一,唐朝贞观年间的史学大丰收,也是这一观念的硕果。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他不仅诏设史馆,大力修撰前朝史书,更任用了他视为“人鉴”的魏征监修史书,终成《群书治要》一书。《群书治要》,顾名思义,是编选古籍中关乎“治道”的精要,以为皇帝资政之需。《群书治要》的特点,一言以蔽之,曰“博而要”。魏征等人博采经、史、子典籍65种,又以“务乎政术”、“本乎治要”为原则,删其繁芜,择其精粹,浓缩成50卷的珍本。魏征乃经国之大器,兼具高尚之道德与卓越的史识,这更使得《群书治要》成为一部“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的经典之作。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以白话译本出版的《群书治要》,堪称一部既有史料价值,又有现实意义的好书。对于奔忙劳碌的现代人来说,寒窗十年,遍观经史,可能性很小,于是《群书治要》这样的精华本自然成为阅读时的上上之选;政府官员、党群干部、各行业管理者,也可从中受到如何治理国家、勤政廉政、提高领导艺术的启发。然而,《群书治要》辗转从日本传回中土以后,流传并不广泛。商务印书馆1935年的印本年代已久远,固然极难寻觅,中华书局所印又仅收入《丛书集成初编》中,不曾单行。在这种情况下出版的《文白对照〈群书治要〉》正好满足了读者对此书的需求,这是价值之一。《群书治要》所录文献都是文言,《尚书》、《周易》更是古奥难懂,这给无暇甚至无力阅读文言的读者造成了很大的语言障碍。《文白对照〈群书治要〉》同时解决了这一难题。对于基本使用白话文的现代人来说,古籍今译是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群书治要》这样一部“唯主治要,不事修辞”的典籍,阅读者想从中得到的不是阅读文学作品的美感,而是经世治国的道理,因此白话的翻译更有必要。而且,该书编者没有将其做成白话《群书治要》,而是采用文白对照的形式,这使古文功底深厚的读者可以阅读文言以得其乐趣;古文功底较浅的读者,可以阅读译文以求其便捷;还可以文白对照,提高对古文的理解能力。这是价值其二。

《群书治要》的白话翻译还是相当成功的,但也难免有个别的疏漏。如卷十四《汉书二》有这样一句:“丧祭之礼废,则骨肉之恩薄,而背死忘先者众”。译文作“吊丧祭祀的礼仪废弃了,骨肉之间的恩情就会淡薄,害怕死亡忘记先祖的人就会多起来。”把丧礼片面地翻译“吊丧”已经有失准确了,把“背死”理解为“害怕死亡”更是不妥。丧祭之礼,显示了古人慎终追远的观念。慎终,是要善待死者,谨守丧仪;追远,是不忘先人,四时祭祀。祭礼的废弃,使人们忘记祖先;丧礼的废弃,使人们背弃死者。“背死”一词恐怕还是这样解释更为妥帖一些。而将秦始皇的“少子胡亥”译为“二儿子胡亥”也是明显的失误。

《群书治要》洋洋170万字,可谓卷帙浩繁,虽然文中偶有疏漏,但总体来看是极为扎实的。

《群书治要》(文白对照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