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坪胜景
“陶潜彭泽五株柳,潘岳河阳一县花;两处怎如阳朔好,碧莲峰里住人家。”古人的动人诗篇,勾画出阳朔山光水色的奇绝,勾勒出人与自然的和谐。
如此仙境,怎不令人向往!从古到今,多少名人政要、平民百姓,纷至沓来,使今日阳朔当之无愧地享有“中国旅游名县”的殊荣。
而今,“碧莲峰”的“人家”正以更开放的意识、宏远的眼光、自信的姿态,描绘着小康社会的蓝图,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
笔者日前来到这里见到,古色古香的西街小巷、闲适恬静的文化广场、整洁幽雅的滨江大道、清澈飘逸的古城水系……所有这些,与鬼斧神工的大自然景观、悠久淳朴的古老民风交相辉映,造就了漓江河畔一幅幅优美的图画,造福了碧莲峰下一户户美丽的人家,也让阳朔成为天下人向往的旅游胜地。
定位准确特色鲜明的城市建设,打造出一个与山水风光相协调,具有阳朔本土特色的旅游精品城镇,夯实了阳朔旅游业发展的硬件基础。
21世纪是城市和城市经济大发展的世纪,城市在国家和地区现代化发展中所发挥的功能越来越重要。而随着新一轮城市化运动的加速运行,城市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如何把城市建设好、管理好,使城市更具竞争力?这是城市管理者们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实践,在阳朔这样的旅游名县,显得尤为迫切。
1997年以前的阳朔县城,陈旧而缺少特色,落后的基础设施与优美的自然、人文景观很不协调。西街是阳朔县城最古老的街道,因其建筑风格独特、文物古迹众多而深得中外游客青睐,1997年被建设部确定为历史街区。就是这名闻遐迩的西街,也由于年久失修,部分街面斑驳破烂,各种管线或凌空网布,或附墙攀行,街面风景显得十分凌乱。阳朔的城市建设已经非下大力气抓不可,时年任上的县领导班子决心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此时适逢我国出现新一轮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浪潮,不少城市的建设定位准确、特色鲜明,但也有许多城市一味求大求洋求气派,致使千城一面,失去了自身的特色,变得单调、枯燥、乏味。阳朔的城建路子怎么走?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加上自身的不断实践、摸索和思考,使阳朔县领导深深地认识到,特色是城市的魅力所在,有特色才有生命力。体现特色,突出城市个性的塑造和内涵的提高,营造有中国特色而又有地方风情的浓郁的现代山水园林城市,是阳朔作为旅游名县城市建设的重要方向,也是维护其恒久魅力的重要保证之一。
那么,阳朔的地方特色究竟在哪?是西街的“小青瓦、石板路、白粉墙、吊阳台、坡屋面”,还有那竹木结构的民居、鹅卵石壁画、风雨亭、石拱桥等等,正是这“土”味十足的桂北民居建筑形象,融入到青山秀水中,才让中外游客留连往返。那充满摩登气息的塔楼显然不适合它,王气十足的红墙黄瓦更会大煞它的风景。
这一特色思路在1999年阳朔西街的保护性整治中得到充分体现。按照“保存历史的信息”和“整旧如故”的方针,所有管线全部下地,原有建筑设施没有“伤筋动骨”,沿街立面及危房的修葺拯救也按原有风格进行。小心翼翼的雕琢、修复,是对古迹的悉心护理,是对历史的虔诚挽留,于是,“历史的信息”得以保存,传统的特色体现得更充分,西街依然“老街长长、古巷悠悠”。来自美国、德国、英国、马来西亚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客商纷纷来这里经营,国外游客更是络绎不绝,这里成为名闻遐迩的“地球村”、“洋人街”。
县委书记郭维奇说,西街整治的成功让他更加坚信,愈是民族的,就愈是世界的。
自治区党委书记曹伯纯视察阳朔时,提出:“西街不应只有一条”。这与阳朔县领导的思考不谋而合。他们要做的,正是要把阳朔县城建成“大西街”。
按照这一思路,阳朔县城的建设以西街为核心向四周拓展。西街新增项目、新城开发区的建设,东面建成的滨江路,北面建成的县前街、桂花路,西面建成的新西街民俗走廊,均以与西街相协调的风格而浑然一体。新建的一条与西街衔接的步行街,在设计上,遵循了“矮、小、土、疏、浅”的原则,即小体量、浅色调、体现桂北民居特点的粉墙黛瓦式低层建筑;在建筑风格上,沿袭老西街的传统风貌;在功能上,则是老西街的延伸,既保护了原有的古建筑,又继承和延续了其特点,城市建设的民族性与特殊性得到充分体现。正在建设中的投资近2亿元的县城水系整治工程,更是把阳朔的“山”、“水”文章做得淋漓尽致:通过疏通县城的渠道、溪塘,让水“活”起来;通过拆迁建筑,改涵洞为明渠,让水“露”出来,让山、树、建筑物“影”出来;通过提高水位,建设堤岸、码头,拉近水与人的距离,让水与人“亲近”起来。桂北奇美的山水风情巧妙地与城市融为一体,再现出小桥流水人家的岭南古镇情调。
这一思路还延伸到各乡镇、各村。
在广西乡镇文明庭院——葡萄镇政府大院,我们注意到,新建成不久的办公楼的规划设计同样凸现桂北地区“小青瓦、白粉墙、坡屋面”的地方特色。院落里几幢小体量中式小楼,依山傍水,与参天古树、石板路融为一体,更显阳朔旅游名县雅致、古朴的建筑风格,其设计图纸被自治区民政厅拿去做样板,向全区推广。
在龙潭门新村,如此景象令人赏心悦目:33户村民33幢新居,从山腰到半山腰,依山而建,错落有致,一幢幢小楼都是小青瓦、大坡面、吊阳台,楼里水、电、沼气齐全,楼前是绕山而修的平整水泥路,俨然一座度假村式的山庄,其与周围山林,庭前果树相互烘托,蔚为壮观。
城市建设往前推进,阳朔县的领导对城市建设与发展规律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在阳朔这样世界闻名的风景城市搞建设,必须有历史的眼光、科学的精神、民主的作风、高度负责任的态度,制定真正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阳朔的领导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不搞好大喜功、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而是虚心学习,广采博纳,将重心放在改善城市环境,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上,并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领导引导,专家为主体,群众积极参与”的城市规划机制。
1999年启动的西街整治保护性工程,其设计和评审,就汇集了一大批国内知名的专家,其规划和建筑设计方案还获得了2000年国家建设部三等奖和广西一等奖。
不只是西街,滨江路、芙蓉路、叠翠路、观莲路、城北路、府前巷等“五路一巷”的设计方案都面向全国招标,并请专家组进行严格的评审,最后择优选择设计方案。
一时间,张景秋、鲍世行、王景慧、夏义民、郑光复、刘滨谊等这些国内知名的规划设计大师纷纷出入阳朔城。他们的到来,既体现了阳朔在中国乃至世界旅游业中的特殊地位,更昭示了阳朔县领导建设旅游精品城镇的拳拳苦心和诚意,在专家的主持或指导下,不只是县城,就是各乡镇、各中心村的建设也都有了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保证了阳朔的规划设计上档次,高质量。
城市规划既充分尊重专家意见,但也不是“照单全收”,而是要因地制宜。每一个项目的设计过程中,县里总是尽可能多地向专家介绍本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使他们掌握较全面的资料。对一些不合适的地方,在方案初审时向专家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
鼓励群众参与,吸收群众智慧,是阳朔创新城市建设规划机制的重要环节。为了减少决策的盲目性,力求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县里主要领导不搞长官意志,不瞎指挥,城市建设的每一个整治和改造项目,建设方案出台前,都要上报纸、上电视,拿到街头巷尾,广泛征求群众意见。通过吸收群众有创意的设计,老百姓积极参与到城建中来。比如,街道一些门店的内部设计,大量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把店主豪爽、张扬的个性挥洒得淋漓尽致,迎合了现代人的“口味”,备受游客的青睐。
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升了阳朔人的整体素质,带来市容市貌的根本好转,营造出安宁祥和文明的旅游软环境。
阳朔县领导认识到,在旅游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要提高一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光有甲天下的山水风光远远不够,有了好的城市基础设施也还不够。阳朔要确立新优势,塑造旅游名县新形象,必须既“治城”,又“育人”,要着眼于人的思想道德和文明素质的提高,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让人的心灵与山水同美。
围绕这一目标,阳朔在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的同时,每年确定一个主题,开展各类思想教育活动。以参加广西“文明县城”达标竞赛和市容“南珠杯”竞赛两大竞赛为载体,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从最初参赛获得进步城市奖到先进城市奖,再到优秀城市奖,直到去年获得特等奖,市民素质不断提高,市容市貌不断改善。至今,阳朔已先后获得“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首批创建文明小城镇示范点”等殊荣。
奇特的“西街现象”,是阳朔多年来抓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缩影和折射点,是整个旅游行业打造“诚信品牌”的结果。
西街经过2000年的保护性整治后,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涉外饭店、咖啡店、网吧、迪吧、工艺品店达到1000多家。众多外国游客来这里领略安定宁静的东方古镇风情,国内游客喜欢来这里体验中西融合的阳朔特色。法国专家塞瓦先生在阳朔一住就是两个月,每天晚上都到西街上的露天餐桌上喝咖啡,他说:“这条街就象一个庭院,在庭院里幽幽的烛光下喝咖啡,是最惬意不过了。这里是一个国际小庭院,或者叫‘地球村’,这是一种超地域的文化现象。”
西街有如此魅力,诚信待人、不欺客、不宰客是她的灵魂。在西街,你看不到强买强卖或拉客宰客的现象,无论你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是平民百姓还是总统或将军,作为西街的消费者,西街人都会对你一视同仁,把你当朋友,热诚为你服务。这使西街又有了自治区命名的“文明旅游市场”、“文明示范街”等荣誉。
不只西街是这样,在阳朔所有服务行业,特别是旅游、金融等窗口服务行业,都已全面推行社会服务承诺和行风评议活动,普遍建立健全并公布上墙了行之有效的服务规范,各行业、各单位之间形成一种比、学、赶、超先进的社会风气,行业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普遍得到提高,目前已有15个先进集体被评为市级以上的“青年文明号”。
入夜,你在阳朔街头悠然度步,那将是一种极为难得的独特感受:夜灯夜景工程与山光水色交融,或流光溢彩,或若明若暗,在你身边营造一种浪漫抒情的梦幻般的情调,来自不同国家、操不同语言的人们在这里自由而轻快地生活着,所有的人都没有客在他乡的感觉。白天,你可以孤身一人骑着自行车穿梭于乡间田野,甚至只身宿于某一山谷,你心里尽管踏实,不必有丝毫的不安。因为,这里的人民不但善良淳朴,治安状况也非常地好。
为了营造一个让本地居民安居乐业,让游客放心舒心的优良社会秩序,县委、县政府把依法治县和以德治县相结合,以普法为龙头,提高群众的法制意识,同时,建立治安联防网络,采取群防群治、严打整治和创建安全文明小区等多种措施,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效果。在连续几个旅游黄金周期间,全县没有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和旅客投诉案件。
与此同时,城市管理和交通秩序也迈上新台阶。通过执法人员的“堵”和建停车场、买电瓶车的“疏”两个措施,以前县城人力三轮车猛、快、乱的现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106辆环保型电瓶车井然有序地在城区穿行,昔日的三轮车夫经过培训后成了持证上岗的电瓶车驾驶员。
文明小区(庭院)的创建活动使阳朔处处是花园。县里所有有庭院的单位都与县委、县政府签订责任状,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使县城绿地面积大增,各庭院呈现出高低错落有致,乔灌花草合理搭配的多层次美化效果,出现了常绿、常花、常香,县城处处是花园的文明景象。
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思想教育活动,深入扎实、全民参与的文明创建活动营造了人人争做文明阳朔人的良好氛围,合奏出“让心灵与山水同美,用行动为阳朔争辉”的优美旋律,碧莲峰下文明之花盛开,所有慕名而来的游客在这里不但领略到阳朔秀美的山光水色的同时,更领略到淳朴的民风和人民诚信明礼的道德风范。阳朔城正在变得越来越文明,越来越有吸引力和向心力。
精心呵护宝贵的山水风光自然遗产,保护和发掘具有本土特色的历史文化,实现山水文化与历史文化的完美结合,阳朔旅游文化的内涵得到丰富和发展,城市文化品位得到提升,也更具魅力。
世界权威旅游杂志LONELY PLANET(《孤独星球》)的作者认为,外国人对中国自然而古老的东西感兴趣,他们希望在旅游中融入到当地的社会中去,充分体验当地的民俗和文化。
阳朔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文化的独特作用,努力把具有本土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与山水文化结合起来,形成内涵丰富意蕴深厚的阳朔旅游文化,实现文化建设与旅游业的互动。用县长谭峰的话说,阳朔的旅游业要在文化中找到路,文化也在旅游中找到钱,最终让人民群众得到最大的实惠。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阳朔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出尘脱俗的青山碧水,千姿百态的奇洞美石与清幽恬适的田园风光毕集交融,浑然一体,形成阳朔独特的山水旅游文化,让来这里的游客真正回到大自然中去,充分享受到情感与精神的慰籍。
阳朔山水文化的核心就在于向游客充分展示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自然造就了人,自然养育着人,自然滋润着人;人利用了自然,人改造了自然,人要保护自然。阳朔把自然风光视为世界的,煞费苦心地保护环境,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农业生产上,把发展生态农业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以此为基础,大力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目前已建成4个旅游观光农业示范园,漓江沿岸3万亩果林示范带、桂阳公路沿线3万亩水果生产带等一系列的旅游观光农业示范带。葡萄乌龙至古板至阳朔镇神山一带,山峦连绵,岭丘逶迤,村庄农舍散落其间,一年四季绿荫葱茏,瓜果飘香,成为生态旅游的好去处,更是实现农业与旅游、农业与环境有机结合的绝好样板。在发展工业生产上更是环保优先,先后关闭了29家可能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工厂,在漓江两岸,养羊,用网箱养鱼也被严厉禁止,在县城起用环保电瓶车,新建、改建文明公厕31座,投入近百万元新建占地面积850平方米的封闭式垃圾中转站。高度的环保意识,保持和还原了阳朔的奇美风光,使山水更青绿,草木更苍翠,空气更清新。
与山水文化交相辉映的,是阳朔深厚的文化底蕴、魅力四射的人文气息。阳朔古城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一代代阳朔人在这里休养生息,辛勤劳作,创造和积淀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为全面实施旅游立县战略中,阳朔的文化建设匠心独运。
处心积虑保护文物古迹,发掘历史文化,让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体现、透视民族传统内涵,让古老的历史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成为今日阳朔人义不容辞的责任。阳朔县城尤其是历史文化街区,分布着大量名胜古迹,这里同时又是寸土万金,但县里绝不在这些地方新搞商业性开发或建政府办公楼,绝不在建设中为追求高密度、高容积率而让文物古迹有丝毫破坏或丢失,并且在财政较为紧张的情况下,斥巨资加以维护。
日前落成的、展示阳朔古城“文人雅事”的阳朔县文化广场,既生动地展示了该街区的历史文化氛围,同时还为该县广场文艺表演增添了新的舞台,大大提升了县城的文化品位。文化广场占地3300平方米,青石板铺地,又置水池、叠石、平台及两座小拱桥,刊刻了“孙中山大总统巡视阳朔纪略”、“徐悲鸿客至阳朔”、“徐悲鸿、张大千、李济深同游漓江纪事”、“黄宾红、齐白石诗话赞漓江”等碑刻,将广场装点得古朴典雅。广场南侧的徐悲鸿故居也经过了全面修缮。孙中山下榻处原被阳朔镇小学长期占用作教学楼,2001年,县里决定将小学迁移,全面修缮后对外开放。由著名雕塑专家钱绍武先生雕塑的孙中山、徐悲鸿铜像也于日前在这里揭幕。曹邺是著名的唐朝诗人,阳朔籍人,县里请著名书法家分别将其一百余首诗写下来,刊刻于石碑上。广场虽小,但功能齐全,散发出浓烈的文化气息,成为吸引中外游客驻足的一个亮点。
这几年,阳朔还先后修缮重建了江西会馆、湖南会馆、曹邺读书亭等文化古迹,对一些历史名街、名村,如兴坪、渔村、木山等,也进行了较好的规划和保护。与此同时,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乡土文化,如古朴典雅的建筑群、朴实无华的泥瓦房、中国书画、中国象棋、中国功夫、中国画扇等民间手工艺术,经过精心保护,都在这里与现代文明和谐共存。正是这些典型的东方文化,对游客极富吸引力。一位美国学者这样写道:“阳朔的山水风光和在稻田工作的农民,向我们展示了另外一个时代的迹象,让我们体验到‘正宗的’中国”。
阳朔要做的,不但是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还要发展先进文化,打造新的文化品牌。
1999年以来一年一度的漓江渔火节,将阳朔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成为阳朔精心打造的一个旅游文化品牌。漓江渔火,是集中体现水上渔事活动的著名人文景致,通过举办漓江渔火节,艺术而生动地展现了漓江的山水之美、人文之美和劳动之美:夜幕下的漓江水面上,星光点点,渔火点点,刘三姐们的歌声在这里响起,那分明是劳动的赞歌,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令中外游客如痴似醉。
蓬勃开展的广场文化活动正在成为阳朔另一旅游文化品牌。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活动引进广场,引进各景区,各景点,这些地方多了一份情韵,更有了文化味。西街之夜广场文艺演出,堪称阳朔旅游文化的精彩之笔,以至于吸引来法国著名的斯特拉斯堡大学音乐团来这里专场演出。此外,县文化广场、电影院广场、碧莲广场,都成了传播人类文明,促进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中外游客纷纷加入其中,留连忘返。
搞好“一个规划”,打好“四块品牌”,发展“三种旅游”,带动第三产业,阳朔旅游业发展新优势日益凸现,今日的阳朔成为天下游客观光休闲度假的胜地,成为休憩心灵的精神家园。
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进行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但是,项目建设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必须合理开发,合理利用,才能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这一认识,阳朔县把全境作为一个大景区来统筹规划,通过高起点、高标准修编《阳朔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具体到每一个景点(区)的建设,都要符合总体规划要求。
规划的高起点,使近些年阳朔在景区景点建设上不断出现新的亮点:先后整治提升了山水园、月亮山赏月乐园、古榕公园、孙中山纪念堂等景点(区),新开发了世外桃源、蝴蝶泉、鉴山寺、刘三姐水上公园等景点(区),其中世外桃源被评为全国首批4A级景点(区),山水公园被评为3A级景点(区)。
此外,杨堤景区的浪洲村、桃源村、半边渡、秀峰山、月光岛等景点都可入画;兴坪景区更处处是天然图画,还有那千年古镇、奇异岩洞、孙中山、克林顿中外两个总统到过的小渔村等等,都是激发文艺家灵感的圣地,是摄影者创作的天堂。
旅游项目的开发和建设,必须走品牌化之路。在众多的旅游景区中,阳朔已成功打造出西街、月亮山、锦绣漓江、梦幻遇龙河等“四块品牌”。
遇龙河是漓江一条支流,其两岸平畴远岫,怪石奇峰,民居溶洞,老树古桥,是荟萃山水人文于一体的典型风景区。先是沿河群众自发搞起了竹排漂游项目,备受游客青睐。为了确保旅游秩序和游客安全,县里成立了遇龙河旅游开发领导小组,对遇龙河进行统一规划,重点开发田园山水风光、民俗风情和古迹旅游项目,并对基础设施进行建设,使之成为阳朔一精品旅游点。
正在加紧进行的另一个重点旅游项目——锦绣漓江刘三姐歌圩,由张艺谋策划,文华公司斥资数亿元,在漓江与田家河交汇处开展露天实景演出,今年6月底试营业后,将以“漓江渔火”为主题进行水上文艺展演,又是阳朔一个新的亮点。
月亮山景区重点发展以观赏田园风光、体验乡村民俗为主的民居旅游和攀岩漂流旅游等特色旅游,充分体现了“山水田园、休闲度假”这一现代旅游主题。
随着旅游项目开发步伐不断加快,景区景点建设不断拓展,阳朔旅游模式呈现多样化态势,观光旅游空前兴盛,以民居旅游、修学旅游、度假旅游“三种旅游”为代表的等特色专项旅游蓬勃发展。
在阳朔,经常可见中外游客或孑然一身,或三五成群,或是长长的一支队伍,他们背着背包,骑着自行车悠然闲游在乡间小路上;有的还住在农民家里,亲手做农家饭,吃农家菜,体验农村生活;有些游客下到田里犁田、插秧,不亦乐乎。这种以观赏乡村风景、体验乡村生活为主要内容,不受旅行社路线制约,具有自主性、乡土性特点的“民居旅游”形式,在政府的支持、引导和扶持下,得到健康蓬勃发展。
月亮山下的历村,世世代代是犁田耕地的农民,自从“背包老外”骑着自行车来到村里,农民们逐步开始走出水田,把家庭变成旅馆,“改行”搞起了旅游。有关部门积极为当地农民提供培训和指导,无论是白发老太,还是年稚小孩,都会操一口流利的英语,为外国游客提供导游服务。现在历村已有民居旅店8家,导游85人,80%以上的农户都从事了旅游,一半以上的收入来自旅游。
修学旅游更是阳朔一道独特的景观。随着西街外国游客的增多,西街人为了与外国人做生意,打交道,都自发学起了英语,于是西街的店铺,挂满了洋文广告;西街的人,便也通晓了外语。整条街上,不但青年人会说英语,就连目不识丁的老太太和儿童也能与外国人搭腔聊天做生意。这使西街成了全国最大的“外语角”。许多外地游客来到这里旅游,就是为了学习英语,检验自己的外语口语实用水平。继首家民办的“巴克兰”外语学校在这里取得成功之后,这里陆续办起十几所供全国各地英语爱好者学习、练习英语的学校,每年都有成千上万来自北京、西藏等地的中小学生来到这里学习,英语夏令营在这里如火如荼。
今日的阳朔,正喷发出越来越强劲的竞争力,旅游业规模不断壮大,并带动旅游配套行业的快速发展,先后被评为全国十大旅游风景文明示范点、广西优秀旅游县。2002年,阳朔接待游客达到创历史最高纪录的28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了10.2%;实现旅游总收入2.41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图片为朱名洪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