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求实创新 培养高素质一代新人

2003-06-07 来源:光明日报 王林清 王甫 李凛 我有话说

主教学楼


编者按中国地质大学在50年的办学实践中,始终坚持“艰苦奋斗、团结活泼、严格谦逊、求实进取”的优良校风,培养了7万多名各级各类人才,造就了一大批教学名师,其中21名毕业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九五”期间,学校深化教育改革,又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本报今天刊发长篇通讯,介绍中国地质大学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经验和做法,以飨读者。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人才是创新的基本动力。中国地质大学多年来坚持“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办学思路,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在新时期又提出把现代意识与传统精神、科学思维与人文精神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了以培养“爱国心和责任感强、计算机和外语能力强、基础理论强、管理能力强、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强”高素质人才为核心的“五强人才”育人模式。

中国地质大学的本科教育立足于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努力使毕业生不仅能面向21世纪科学技术领域的创新工作,更能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和面向地方区域经济建设需要,从而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地大学子们继承和发扬地大人的优良传统,在实践中充分体现了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勇攀科学高峰的坚韧毅力。

一、加强制度创新,不拘一格育人才

中国地质大学实行多元化、多模式的人才培养方式,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发明创造,以适应不拘一格培养创新人才的时代要求。该校积极推进制度创新,鼓励具有创新潜能的、有特殊专长、有个性的优秀学生脱颖而出。为此该校自1995年以来先后实行“弹性学制”、“单科成绩优秀奖励”、“优秀毕业生免推研究生”、“创新学分制”、“专升本”、“辅修双学位”、“七校联合办学”等政策措施,同时,允许学生在读完一年级之后根据本人的兴趣爱好重新选定专业和设立各种奖励基金,在学籍管理、课程修读方式等方面给了学生更多的选择余地。今年还实行了在相关领域小有建树的“偏才”、“怪才”免试推荐攻读硕士研究生。

为了鼓励学生科技创新,学校设立10万元专项基金,即“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基金”和“大学生创业基金”各5万元,资助学生开展科学研究以及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在2001年全国第七届全国“挑战杯”竞赛中,该校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团体总分在参赛的300多所高校中位居前30名。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该校连续3年共获得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在创业计划大赛、电子设计大赛、应用科技发明大奖赛等竞赛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如该校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的任雁胜同学一人就拿得“光盘自动检索仪”等多项专利。这些举措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开拓了现实的空间,也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营造创新氛围,开展丰富多采的课外活动

新时期,学校坚持以高素质创新人才为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有优良的品德,学会先做人,再做事;要求学生基础要厚实,基础打好了,将来干什么都行;要求学生知识要广博,除了专业知识以外,要多读书,扩大知识面;要求学生专业要精深,一专多能。该校一直在积极地营造创新氛围,为学生开展科技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早在90年代初,学校就投入专项资金建设校园网,目前网络已延伸到每个学生宿舍,学生可以在宿舍方便地通过国际互联网查阅资料,沟通交流。学校也开展了班级(个人)主页设计大赛、校园Fla sh作品创作大赛和网络文化艺术节等活动,丰富同学的课余生活,提高同学的动手能力,给学生开辟了一个展示才华、发展技能的更为广阔的空间。

该校已连续12年组织大学生参加学校举办的科技论文报告会。每年还举办青年科技节,组织开展各种论坛、报告会,开展创业计划、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小发明、小制作、科普知识等方面的竞赛。这些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0年来,该校坚持每年拨专款组建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每年有95%以上的学生和500多名教员(包括200多位教授和副教授)参与,逐步形成了一套“领导重视、全员参与、结合专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锻炼成才、奉献社会”的社会实践育人模式。如2001年暑期组织了23支社会实践队伍,9支党员大学生“三个代表”学习实践服务团,1支由6名博士组成的博士团。还连续4年组织大学生艺术团到十几个地区,深入中学、社区、油田进行慰问演出,送文化下乡。2002年12月,大学生艺术团100多名同学,冒着严寒,满载全校师生的深情厚谊,远到山东胜利油田河口采油厂,去慰问石油工人,去追寻英雄的足迹(我校校友国梁,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中国地质大学连续14年被中宣部、教育部和团中央授予“全国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2002年5月,由14名学生和5名老师组成的长江源科考队奔赴长江源区考察,其登山组于6月4日登上各拉丹东6621米的顶峰。通过科考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磨练了学生克服困难的毅力,坚定了学生勇攀科学高峰的信念。

三、建立产学研基地,为培养外向型人才开辟新渠道

广泛寻找适合专业特点的合作伙伴,建立产学研基地,是中国地质大学人才培养的显著特色。如电子信息类专业与电信部门联手,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到工程施工现场,材料专业到材料研究所实践教学,法学专业将课堂搬到法院等等,这些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该校现有北戴河教学实习站等7个校外实习基地和14个校外产学研基地,不仅培养了大量人才,对地方经济建设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周口店实习站被誉为地质工程师的摇篮,革命老区红安已经成为中国地质大学地学研究和德育教育的复合基地。

近年来,该校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美、英、日、德、俄等30多个国家的大学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与世界上一批著名的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与俄罗斯、法国、加拿大等国的高校联合培养的计划已成功实施,每年选派在校生前往莫斯科大学、圣彼得堡矿业学院、圣彼得堡化学药学院、南锡大学、约克大学、北大西洋学院深造,读取学位。这为学生开阔国际视野,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人才竞争力创造了条件,也扩大了该校与世界著名高校的联系,应对了加入WTO后的挑战。

四、注重人文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中国地质大学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严格教学管理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开展丰富多采的课外活动。2000年,学校投资600万元,新建了3421平方米的大学生活动中心,2001年下半年该中心就承办了120场次活动。今年又投入400万元,对大学生俱乐部进行彻底改造,改建后的大学生俱乐部能满足1600人的大型集会和演出。

该校常年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爱心助孤行动”等已成为地大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品牌,受到湖北省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的表彰和奖励,曾被多家新闻媒体报道。在2002年校园开放日和第七届全国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期间,该校青年志愿者们的出色服务受到各界人士的高度赞扬。

校园文化是滋养学生全面素质的土壤。该校非常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学校每年都向这块阵地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学校共有70多个学生社团。文艺类有:大学生艺术团、军乐团、民乐团、合唱团等。2002年学校又筹资28万元组建中国地质大学黄河口交响乐团。该校军乐团享誉武汉高校,每年大学生艺术团举办各类文艺演出达20多场次;学术类有:计算机协会等;教育类有:邓小平理论研究会等;体育类有:如登山协会、自行车协会等。该校鼓励学生社团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锻炼和提高素质,培养能力。该校文化艺术选修课从无到有,已经发展到60多门,且渐成系统。学校多年坚持举办以“文艺·青春·修身”为主题的文化艺术节。学校还连续几年举办《科学与艺术》系列讲座,邀请名师大家到校作报告。学校每年邀请高水平的交响乐团、话剧团到校演出,使高雅艺术走进校园,让学生学会欣赏高雅艺术。这些活动促进了一大批有文艺特长的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达到提高自身修养的目的。

登山、攀岩、野外生存、毽球、跆拳道等都是该校的特色优势体育项目,在湖北乃至全国高校系统都颇有名气。1998年5月24日该校在校生茨洛同学勇登珠穆朗玛峰,成为中国在校大学生登上珠穆朗玛峰的第一人。1999年6月该校校友李致新、王勇峰胜利完成登上世界七大洲7座最高峰的壮举。该校连续在第四、第五、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上获“校长杯”,多次代表国家参加国际大赛。中国地质大学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2001中国十大极限运动俱乐部称号,黄丽萍同学被授予2001中国十大极限运动明星称号。

针对学生竞争激烈,学习就业压力大的特点,该校建立有一支活跃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同生活、共学习的高素质青年队伍,也就是学生德育工作干部队伍。他们时刻关注着学生的全面发展,按照“品德优良、基础厚实、知识广博、专业精深的要求,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及发展潜力为中心任务,教育、管理、咨询、服务一体化,依托相关学科和工作实践体系,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学习指导,为学生们在学习和教育管理中的问题排疑解惑;心理指导,心理咨询,对大学生普遍进行心理测试和心理教育,为学生排除在人生道路中的疑难心理问题。设有心理咨询中心和心理健康教育网站,2001年获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和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颁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拓奖”。在全国防治“非典”期间,针对学生的恐惧心理,及时编印心理辅导材料,指导学生科学防范;人才测评、职业生涯设计、就业指导,为广大学生正确跨入社会选择人生发展之路提供指导等等。不断加强学生的品德教育、日常管理,发挥学生的优势、特长,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通过这一整套的学生教育管理,让家长感到把学生送到地大培养,放心!学生在地大能够健康地成长、成人、成材。

五、关注贫困学生群体,建立完整助学体系

中国地质大学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奖、贷、补、助、免、减”的贫困生资助体系。目前学校共设立奖学金30多项,总奖金额1000万元。其中还专门针对贫困学生设立了“艰苦奋斗奖学金”、“金象奖学金”、“周大生奖学金”、“中国石油奖学金”、“中国石化贷学金”等,使许多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受益。学校认真落实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学生资助政策,坚持做好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目前,该校已有2059人获得了国家助学贷款,贷款金额达1200多万元。通过国家西部开发助学工程、新疆少数民族学生资助等途径,大量来自西部山区的贫困学生获得资助。

为切实做好学生资助工作,该校认真调查了解贫困生的状况,建立起了贫困学生信息库。对于特别困难的学生还定期予以发放特困补助。每年冬季为特困学生发放寒衣补助也是学校采取的一项传统而充满温情的资助方式,仅此一项学校每年投入的经费就达30万元。此外学校还针对部分特困学生采取缓交或适当减免学费的办法,以保证他们能正常完成学业。为帮助贫困学生自立自强,该校还积极开辟勤工助学岗位,目前,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已经增加到780个,校外勤工助学岗位达到250个,有效地扩大了对贫困学生的资助面。该校的勤工助学工作努力实现了从劳务型岗位向技能型岗位的转变,从学生被动接受勤工助学岗位向有选择性地申请勤工助学岗位的转变,广大贫困生既获得了资助,又在工作中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在给予贫困学生物质帮助的同时,学校还特别注重做好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从精神上来关心引导他们,帮助他们正视困难,自强不息,养成良好克服困难的心态。如信工学院成立了贫困学生自己的组织“寒窗之家”、管理学院成立了“自强社”等,专门为贫困学生提供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帮助和服务。这些创造性的方式使广大贫困生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给了贫困学生莫大的精神安慰。

事实证明,该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成效十分显著。迄今为止,该校没有一名学生因家庭困难而辍学。通过校领导接待日、学生绿色通道等反馈的意见表明,广大贫困学生对于学校采取的各项资助措施相当满意,他们深切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心,感受到了学校的温暖。正如一名即将离校走上工作岗位的贫困生所言:“在这4年大学生活中,学校的关心令我终身难忘。没有学校的资助,我不可能完成自己的学业,甚至不可能生活下去。今后我一定要努力工作,报效国家,为母校争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