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国家级重点学科由原来的11个增长为20个,增幅位居全国高校前列;管理学科2002年在全国高校一级学科评比中位居榜首;法医学科将人类遗传标记及DNA分析技术引入学科领域,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我国唯一的法医学重点学科。”记者近日从西安交通大学了解到,“985工程”正使百年学府西安交大焕发勃勃生机;5年的辛勤耕耘,为西安交大向世界一流大学的腾飞筑起坚实的跑道。
借助“985工程”的推动,西安交大把重点学科的交叉融合、建设作为学校上水平、上质量的突破口,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新建了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软件学院、网络学院和航空航天学院,调整和充实了电气和机械工程学院,整合了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实现了从理工科大学到综合性大学的跨越式转变。经过5年的建设,西安交大重点学科的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传统优势学科得到提升,并辐射带动了一大批学科的发展,实现了理学、医学重点学科零的突破。国家级重点学科由原来的11个增加到20个,增长幅度位居全国高校前列。重点学科的建设已成为西安交大承担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和产生重大科技成果的核心力量,成为学校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目前学校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1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69个,博士后流动站15个,硕士点136个,新建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2个,学科平台27个,教学实验中心27个。
重点学科的建设大大提高了该校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据统计,近年来该校高水平研究论文逐年增加,仅去年就有707篇论文被世界权威索引SCI和EI收录。5年来学校共获得各类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200余项,获得授权专利180余项。目前学校承担的国家“863”计划项目、“十五”科技攻关项目、“973”计划项目等基金重大科研项目98项,许多科研成果获得历史性突破:由郑南宁院士领衔的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化视频处理芯片;朱长纯教授开展的碳纳米管微型传感器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由动力工程系开发的我国首辆超低排放、使用完全清洁能源的“二甲醚汽车”,排放达到了美国和欧洲尚未达到的欧洲强标准;吴裕远教授主持研制的世界上第一台新型冷凝蒸发器,将国外同类产品的设计指数提高了50%,在目前国际同类产品中传热温差最低,并于2001年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卢秉恒教授领军的科研集体以激光快速成型制造为核心,改造和提升了拥有百年历史的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传统工业,在大型模具的快速制造、生物制造和节水农业等应用领域为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卢秉恒教授也因此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多年处于全国高校重点学科排名前茅的管理工程学科经过“985工程”建设,在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以及研究实力和水平上得到明显提高,形成了在国内具有竞争实力的学术团队,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1项,863项目1项,“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2项,杰出青年基金2项,优秀中青年创新群体基金1项,以及国家级项目23项,省级项目55项,科研经费达到1800万元,先后获国家级奖2项,省部级奖11项,2002年在全国高校一级学科评比中,管理学科的综合实力名列第一。
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就必须拥有世界一流的人才。1999年以来,西安交大将“985工程”总投资的四分之一投入到师资科研队伍的建设上,采取灵活多样的优惠政策吸引高素质人才。目前,学校拥有17名院士,66名国内外知名教授和一大批学科前沿领域的科研人员。在引进人才的同时,学校还拿出专款支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的成长,学校的科研经费以每年超过100%的比例增长。学校现有14个长江学者计划学科点,已聘用8位长江学者上岗。2000年以来学校还实施了“腾飞人才计划”,每年遴选或引进10名左右的青年拔尖人才作为校内特聘教授,已先后有16人被聘上岗。与此同时,学校还非常重视博士生、硕士生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工作,推出了一系列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举措,并拿出1000万元鼓励学生在科研一线施展才华。去年学校有4篇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跻身全国高校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