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著名老中医班秀文教授在给学生授课
“中医的经验非常宝贵。”在广东考察疫情的世界卫生组织专家马奎尔博士赞叹;广东抗击非典的实践证明:中医临床疗效明显;
5月中旬,北京确定了13家非典定点医院与中医医院的对口技术协作关系;
……
在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一场非典使人们再一次认识到古老的中医学在疾病治疗上的独特优势。医学界有些专家预测,当前医学中的五大难题有望在中医药中找到突破口,有人甚至断言:“21世纪医学的主导者是中医中药。”
但是,中医药的精髓如何保持、发扬和创新?这是摆在现代中医药教育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
近年来,广西中医学院本着“保持和发扬传统特色,走现代化的道路”的办院方向,以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积极探索并努力实施了教学、医疗、科研、生产、管理等方面的一系列重大改革,取得了重大成绩,在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上取得了新的发展,学院的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成为广西中医药产业科技进步、人才培养的示范龙头。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内科学、药理学、药物分析学先后获批为自治区(省)级重点课程,中药学、中医内科学获自治区级重点学科,药学中心实验室获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近年来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及转让的科研成果达42项,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广西科技厅等不同级别的科研课题351项。
21世纪对中医药的挑战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医药如何保持和发扬传统进行创新;一是中医药如何走向世界。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要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既要认真继承中医药的特点和优势,又要敢于创新,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中医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实现中医药现代化,更好地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
中医药的发展方向决定着中医药教育的办学方向。在新的形势下,广西中医学院如何适应社会,迎接挑战,以求得更大的发展?1998年上任的学院领导班子,就这一问题开始了新的思考和实践。
中医药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走现代化的道路,但传统特色又绝不能丢。那么,广西在办学上如何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传统是什么?特色在哪里?在学院的精心组织下,一场声势浩大的传统特色大讨论在全院展开了,当时的气氛可以说是异常热烈,“百家争鸣”。
中医药学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蕴藏丰富,随着社会进步不断发展,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在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等方面积累了极为宝贵的经验,成为传统医学中的一枝奇葩。2000多年前成书的《黄帝内经》、《神农本草》、《伤寒杂病论》等三部著作的问世,标志着中医药学理论已基本完成。中医理论强调辨证施治、强调人体疾病与社会、自然的联系。其严密的思维逻辑与自然统一的辨证方法及丰富的理法方药和现代医学模式有许多相似之处,这种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经验是中医药的优势所在……
中医药理论的奠定与发展是在中国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但是,受中国历史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医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的悄然兴起和广大人民群众健康需要日益增长的大背景下,它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惑和危机:中医药学术发展缓慢,理论研究长期得不到重大突破,中医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十分薄弱,中药生产整体技术不高,形成不了规模,中药出口处于弱势,中医药临床阵地正在缩小……
正是这场大讨论,让每一位中医学院人重新审视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极大地增强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全院师生形成这样一种共识:中医学院的传统就是中医中药,广西中医学院要保持和发扬这一传统,不能因为强调中医药现代化就放弃或丢掉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同时也不能因为强调继承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就拒绝或放弃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研究发展中医药,必须适应科学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走现代化的道路,在办学中实现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句话,广西中医学院必须坚持“保持和发扬传统特色,走现代化的道路”的办学方向。
办学方向明了,发展思路清了,关键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而特色,首先来自对自身优势和责任的深刻理解和把握。面对高等中医药院校曾存在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办学思路重西轻中的倾向,广西中医学院立足区情,发挥优势,积极探索传统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路子。
广西地处亚热带,有丰富的中草药资源,是全国四大产区之一,靖西县至今还有“药市”。又如,壮医原来也是自成体系的,桂林甑皮岩洞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早期骨针,武鸣县马头村出土的西周至春秋战国时代的青铜针都印证了《黄帝内经》中的“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的记载,证明壮医壮药在我国传统医学的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研究、挖掘和弘扬壮医壮药,既是广西中医学院的优势,也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不求大但求好,不求全但求特”。广西中医学院从发展优势特色学科入手,将中医内科学、中医骨伤科、中药学、中医文献史学等列入重点学科进行建设,打造出一批“人有我优”的特色专业。
中医内科学已成为自治区级重点学科,有着一支知识与年龄结构合理、富有朝气的学术队伍。学科带头人罗伟生教授,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特聘中医内科博士生副导师;学术带头人方显明教授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范冠杰博士、钟振国博士在糖尿病、老年性痴呆等方面有较深的研究。学科科研方面,1996年以来荣获科研成果9项、获奖15项,其中获省部级奖2项、厅局奖9项、高校人文社科奖2项、其他奖2项,目前在研项目共10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重点公关项目1项。在学术刊物发表论文510余篇、在学术会议交流论文80余篇、出版著作49部,其中教学用书7部。
中医骨伤科成为了广西卫生厅的重点学科,2002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定为骨伤科重点专科项目建设单位。几年来该学科将医、教、研紧密结合为一体,医疗以中医为主,充分发挥中医治疗专科专病的特长,结合现代医学技术,形成了一套治疗骨伤疾病的较有特色的方法,尤其在脊柱相关疾病的整治方面的特色和优势,在国内和东南亚国家与地区有较大影响。学科带头人韦贵康教授,为享有国家级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副导师,现已协助培养出3名博士研究生;学科带头人黄有荣教授在骨伤愈合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该学科10多年获得科研成果5项,已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鉴定1项,获国家实用型发明专利2项。目前在研项目有11项,其中广西科技厅项目4项。近3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主编出版学术专著6部。组织主持召开国际手法医学与传统疗法学术研讨会5届,参会学者遍及世界10多个国家与地区,获得了较好的声誉与知名度。
中药学是自治区级重点学科,与该学科相关的实验室——药学中心实验室也是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王乃平教授,为广西医科大学药理学博士生导师和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博士生导师,主要专于中药药理、生化药理的研究;学科带头人甄汉深教授为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学博士导师,在中药化学成分分析、中药制剂质量分析等方面有深入的研究。该学科继承中医药传统特色,采用现代科学方法来研究中草药、民族药(主要为壮药)的资源、品种鉴定与质量、化学成分、炮制、药理、中药制剂工艺、中药制剂分析、质量标准制定及新产品开发等内容。学科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科技部等不同层次的研究项目50多项。多项成果获奖,如“中药商陆炮制工艺改进研究”,常用中草药品种及质量整理研究——“浮萍子课题分别获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复方扶方藤合剂的研制开发”、“复方银黄微型灌肠临床研究”、“芒果止咳片的研制与开发”、痔立康口服液的研制与开发等分别获广西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广西医药卫生科技进步奖。学科以广西中医学院制药厂为依托,拥有获国家批准的46个药品、保健品生产权,拥有广西区内唯一的一个国家一类天然新药“血竭”产品,学科研制开发的百年乐产品(复方扶方藤合剂)列入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和中国药典。百年乐产品自投产以来,产值已超7亿多元。
学院成立的壮医药研究所充分发挥了壮医壮药的优势,积极开展壮医壮药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的系列研究。黄瑾明教授带领课题组完成的《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的整理和疗效验证研究》获得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广西医药卫生进步一等奖,获首届世界传统医学“生命力杯”金奖,黄瑾明教授因此赴美讲学3个月,把壮医药推向世界。学校还招收培养壮医药线点灸学员5000多人,使全国有260多个医疗单位推广使用该疗法。课题组完成的《壮医药线点灸疗法》专著,填补了国内外尚无壮医专著的空白。
学院的改革与发展必须以人为本,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本。近些年来,广西中医毕业生就业率逐年上升,从2000年的68.5%上升到2002年的88.7%,今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也将在80%以上。这源于学院通过建立传统特色和现代化道路相结合的教育观念、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标准,走规模与结构、质量与效益相互协调发展的道路,促进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不断提高。
在调整专业结构时,既考虑市场的需要和学院办学条件,新增设一些与中医、中药有联系且有促进作用的专业,扩大了一些专业的招生规模,同时对那些需求量少,不太热门的专业,仍然维持一定的招生规模,并在政策上给予倾斜,保持专业特色和学科优势。在原有的优势学科基础上结合就业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设置新专业,对学科基础相同或相近的专业按专业类型制定教学计划,扩展基础,保证在“出口”时有一定的调整余地,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专业变化的能力。
以此为基础,学院全面修订各专业教学计划,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
首先从压缩总课时上入手,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如中医专业总课时由原来的3400学时减为2900学时,必修课由原来的41门减为32门,开设选修课27门,并在选修课实行学分制,让学生有自我发展的空间;其次强调课程的联系、综合,使课程内容得到深化和提高,把中医与西医在病因、发病机理、诊断及治疗上有相关密切的病种以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减少内容重复,力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能真正地解决实际问题,并力图反映中西医结合学术发展的新方向,吸取现代研究的最新成果;西医课程全部引用医科大学教材,并根据中医院校的特点编写教学大纲,以够用为原则;对中医著作的学科定位进行调整,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对中医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中医专业传统班分别采取限制性选修、必修、精读等形式;同时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立与现代科学技术、学生动手能力相适应的实验室;要求临床学院高度重视教学工作,不参加教学的人员在晋升职称时给予否决。
师带徒,这一古代师承教学模式,在广西中医学院得以推陈出新。
为保持中医传统特色和优势,培养高质量的传统中医人才,造就新一代广西名中医,学院决定从1999年起开办传统中医班,当时全国还没有人尝试过,学生家长愿意让孩子接受这种已经被现代化所”淘汰”了的教育形式吗?用人单位又是怎样看待呢?
1999年,20名经过层层选拔的学生终于走到了一起,他们怀着一个共同的心愿:振兴祖国中医药事业。
为了克服古代师承教育的不足,传统班在理论授课时结合现代学校教育模式,保留以班为单位的统一授课形式。除了保证学生掌握毕业后报考执业医师所必须的西医课程外,中医主干课程以古汉语基础、中医典籍训诂、易学基础、内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25门课为主线,同时开设壮医药线点灸、手法医学、广西常见中草药等14门选修课。旨在以传统文化教育为基础,加强学生素质教育;以中医经典著作为核心,深化中医理论教育,拓展学生中医思维;以中医执业考试内容为主线,合理安排西医知识模块的教学;以师带徒授受为临床教学补充,继承名中医精华。
2000年春节一过,这20名学生就跟上师傅门诊、查房、开会甚至外出学习。在两个附属医院,病人们常常看到这些名老中医后边总跟着一位年轻的徒弟。
中医专业传统班98级学生李苏舒每周四次随师抄方、把脉、问病情,他说跟师学习感受强烈,印象深刻,比如把脉,书上学很抽象,跟师门诊时就有了切身的体会,再去看书对中医药理论就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实践中的每一点成功和进步都让自己对中医的信心大增。
徐富业、蒙木荣两位教授是学院的名老中医,一直都在带徒弟,他们认为:目前学中医的学生普遍存在着信念危机,一个劲想往西医靠,结果出来是不“西”也不“中”,师带徒能始终保持学徒浓厚的专业兴趣,理论与临床的结合,品尝到学以致用的乐趣,反过来激励他们往更深一层理论研究,提高了学徒临床能力;师生朝夕相处,师傅可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因人、因时、因地、因病施教;同时,师徒感情融洽,通过耳濡目染,师傅在某一医学领域的独到见地或对某一病种的独特医治经验最容易被学徒掌握和继承。
事实是最好的证明:今年毕业的首届传统班学生,非常抢手,5月初,一家中医院打来电话,这20名学生全要,但是,他们都早已落实了工作单位。
在片面要求中医现代化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的时候,传统班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力于现任院长王乃平教授的极力倡导与支持。王院长是留日的现代药理博士,他洞见了中医现代教育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并做出探索。刘力红博士是师带徒教育的积极参与者之一,他认为,中医自古理论和临床是不分家的,一个响当当的理论家就应该是响当当的临床专家。而以他自己的成长经历看,作为中医药工作者,最根本的是要解决对中医的信念问题;作为导师不但把学术传给徒弟,更重要的把对中医的坚定信念传给他们。
发展中医药教育,首先必须帮助学生树立起对中医的坚定信念,而学生的信心从教育中来,从教师的言传身教中来,这就需要一支学术造诣深厚、对中医有着笃诚信念的师资队伍。然而,前几年,广西中医学院和其他高校一样,师资队伍和管理干部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知识老化”、“青黄不接”、“队伍不稳”、“质量不高”等问题。针对这种情况,1998年学院新领导班子一上任就提出了“科技兴院,人才立院”这样的口号,开始了“人才建设工程”。一项项促进人才脱颖而出、吸引优秀人才的措施纷纷出台。全院上下以人为本的观念大大增强,在广大教师和医务工作者中营造出一种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医务育人,积极献身于中医事业的热烈气氛。
学院领导班子成员积极成为人才工程的带头人,攥紧拳头抓落实,五年来,惜才、爱才、重才之气在这里升腾。
2000年8月6日清晨,学院办公楼门厅前,学院党委正副书记、院长及各部门中层干部齐齐列队……这种极为少见的欢迎场面,竟是对两名来院了解情况的年轻学子范冠杰、钟振国!
范冠杰,河南洛阳人,北京中医药大学内科学博士,2000年广州中医药大学出站博士后,从事世界性多发性疾病——糖尿病防治研究;钟振国,广西玉林人,1992年至1998年日本金泽大学获医学博士,2000年广州中医药大学出站博士后,从事老年性疾病——老年痴呆防治研究。在校期间,两人均承担国家科委“九五”科研攻关项目、卫生部及广东省重点攻关项目多项,主编和参编专著20余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大量学术论文……自1998年范冠杰、钟振国两人进入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后流动站起,学院领导就一直与他们保持热线联系。党委书记覃绍峰等学院领导带领学院人事、学工、附院、药厂领导,三下广州,在这两位博士后家中现场办公,商讨其来南宁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问题;学院领导还多次到广州慰问他们,节假日慰问他们在桂的亲属。
光靠感情投入显然不够,拴住人心最关键的还是要用事业凝聚人才,尽力为他们的发展创造条件。学院一次分别给予两位博士后3万元科研启动费,今后逐步追加;指定科研部门专人配合两位博士后申报课题、开展科研工作;拿出180万元作为钟振国所负责的新药研发中心启动经费;为配合两位博士后的工作,科研部门同志陪同他们到重庆、西安、昆明等地调研考察;院长王乃平在比利时学习考察期间,不远万里打来越洋电话询问两位博士后的工作生活情况……
2000年下半年,学院对正式落户的两位博士后工作岗位立即进行落实,一些重要岗位被调整出来,一些知名专家学者主动让贤:学院教务处处长罗伟生教授主动辞去广西中医学院研究所所长职务,由范冠杰博士继任。学院成立新药开发中心,钟振国受此重任。此外,范冠杰还被任命为广西中医学院糖尿病防治中心主任;钟振国博士被任命为广西中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中西结合研究所副所长、二附院中心实验室主任。两人同时被内聘为教授和百年乐药厂顾问。
今年从昆明引进一位心脏搭桥博士,其过程可谓煞费苦心,学院党委书记覃绍峰几次亲自到昆明出面延请,就在这位博士最后还有一丝犹豫时,覃绍峰在电话里对他说:“你再不来,我就又飞过来找你了。”拳拳爱才之心,让这位博士感动万分,终于下定决心来广西中医学院工作。这位博士清楚地记得,覃书记第一次向他发“招贤令”时他不到38岁,今年自己已整整40岁了,为报答覃书记的“知遇之恩”,他带来了另一位博士……
“不让师生看软了学院引进人才的决心,不让博士后看轻了重才的魄力。”覃绍峰言语铿锵!一定要使高层次人才工作达到三心:安心、放心、开心。为此,学院对博士推出三个“任选”:在学院范围内,具体工作单位任选;个人住房任选(工作满十年,预缴的30%购房款全部退还);配偶工作单位任选。今年又是一个人才培养引进年,学院已把大门敞开,所有愿意到广西中医学院工作的硕士、博士,来者不拒,凡是前来考察的博士,学院所有院级领导同样出面接待。
学院的目标是:2003年培养、引进硕士60人、博士10多人,培养、引进一批硕士研究生学历教师,使专任教师中研究生学历以上教师人数达60%以上,临床医生中研究生学历以上人数达30%以上。
以如此优惠条件吸纳人才,但学院不搞拔苗助长的事,不以课题、成果之类的硬指标去要求他们。刘力红博士认为,正是这样一种环境,适合中医药工作者的成长。
不只是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如此,学院还致力于为每一位老师营造好的工作生活环境,让他们安心、放心、开心地传道解惑、教书育人。全院师生员工都切身感受到,现在的学院,爱才的气氛是多么浓、施才的天地是多么宽。
学院几届领导班子都认识到,高等教育是建立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基础之上的,它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相结合,高校必须发挥自身的特色和优势,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多年来,学院努力探索,以技术转让、联合开发、共建实体等多种形式,开展产学研合作,教学、科研、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产学研结合的突破点是校办企业——广西中医学院制药厂。
学院把原来作为药学专业学生见习实习的教学基地的药厂推向市场,实行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经济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管理形式,药厂很快有了生机与活力,规模也不断扩大,生产能力及药品质量也随之扩大和提高,经济效益一路攀高,生产的药品剂型达到七种,共30多个产品。其中“百年乐”糖浆剂成为拳头产品。药厂1993年顺利跨入中国最大医药工业企业100强,1994年再次被评为中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1999年被评为广西高新技术企业与广西药品生产质检优秀企业。多年创立的品牌——百年乐被评为著名商标。现在,药厂拥有职工386人,专业技术人员在全厂中占57.9%。药厂以学院作为强大的科研后盾,以两所直属附属医院为临床实验基地,已发展成为国家中成药专业生产的中型企业。现在,学院在药厂建立广西中医学院新药研究开发中心,中心拥有9名博士以上的高科技人才,重点研究和开发治疗老年痴呆症、糖尿病等天然药品以及生物制剂和预防药物。
在推进产学研一体化过程中,学院坚持中医药、民族医药和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方向,将科研成果运用于新药的开发和研究。五年来,先后有十几个科研、技改项目获国家及自治区级的立项资助和贴息补息。目前研究的项目刺苋消痔颗粒,2001年通过国家中药三类新药临床审批,2002年12月通过Ⅱ期临床研究,现已进入Ⅲ期临床研究。由于药品对痔疮有独特疗效,颗粒型入药市场竞争优势很大,预计该产品年销售额可达3000万元;同时在研究的广西科技厅及国家科技部攻关项目芒果总甙片,按国家中药二类新药研究开发,对支气管炎有独特疗效,对止咳平喘很有效,目前已完成从芒果叶中提取纯度可达80%的芒果总甙研究工作,预计2005年12月可获得国家二类新药生产批文。预计芒果总甙年市场销售额可达4000多万元以上。
产学研一体化,促进了学院科研水平的提高,几年来学院先后投入几千万元改善科研条件,制定人才引进、科技奖励政策,使科技工作出现了强劲发展势头,科研立项数和获得的资助经费成倍增长。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并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累计销售收入超过5亿元。
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为学院改善办学条件、增强办学实力提供了经济支持。五年来校办产业有力地支持了学院的建设约2700多万元。学院建立了多媒体教室40多个,各系部以及教研室均配备了电脑,建立了校园网络,并让学生免费上网,熟悉计算机的应用与操作,有力地促进了教学现代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