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6月12日电日前参加中德抗非典合作研讨会的科学家达成共识:这类人数不多、主题集中的高层次科学交流活动,对科学研究的促进作用十分显著。连日来,不少学者纷纷对本报记者表示,相对于大型国际会议,国家有关机构对这样中小型学术交流会应给予更多关注和支持。
参加中德抗非典合作研讨会的学者都是中德两国相关领域的顶尖研究人员,我国有8名院士出席。出席会议者至今还记得我国人类基因组计划领军人杨焕明作的“SARS病毒基因组结构”的报告引起学者凝神关注的场景。
军事医学科学院的“SARS患者标本中新冠状病毒的分离与鉴定”报告也是该研讨会上引起热烈争论的题目。当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闻玉梅教授、解放军302医院传染病研究所的程云教授以及中科院院士裴刚和德国几位科学家对研究过程与结论进行一番“穷追不舍”的提问之后,军事医学科学院的报告人对记者慨叹:“大家的问题提得好,我从中至少悟到两个问题:一是我们可以建立一个更深入的动物模型;二是可以找到对SARS更早期的诊断试剂。”
上述报告会是根据我国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挥部科技攻关组的精神,由中德科学中心安排的。为确保两国一流科学家与会和有关学术报告的水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佳洱院士与德国德意志研究联合会主席温柰克教授进行了多轮详细磋商和周密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