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尊敬来自德高

2003-06-14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曾毅 我有话说

蒋荣庆教授躺在病床上已经整整5个月了。当他病倒在无锡的时候,蜂拥的人们从全国各地赶来探望他、护理他。转回长春市,看望他的人依旧络绎不绝。不得已,医护人员在病房门上贴了启事:“蒋老师的病情已经稳定,为避免其情绪激动,谢绝探视。”

赢得这样的尊敬,不是因为桃李满天下,而是因为他德高为师表。

工作为先

身为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70岁高龄的蒋荣庆是我国著名的钻探专家,几十年来一直从事冲击回转理论与实践研究。他主持并参与研制的各类潜孔锤及钻具达20多种,获得过国家发明奖2项、国家教委成果奖2项、地矿部等省部级科技奖励10多项、国家专利7项,被称作“对我国探矿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人”。

上个世纪70年代初,国际上兴起了射流技术。如何把这项技术应用到钻具上?蒋荣庆开始了研究。科研经费紧、实验仪器缺,他挺过来了。面对一次次失败,8年间他从未放弃。8年后,我国独创的第一套液动射流式冲击器在他的实验室诞生,又逐步形成了系列产品。其中的几项产品被德国、美国等大公司购买运用至今。

气动潜孔锤一直被用于固体矿的勘探中,但其只能钻孔却不能取出岩心,这个项目被地矿部列为七五重点项目,蒋老师主动请战。他的学生、现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院长殷琨,18年后还清晰地记得与蒋荣庆的对话:“老师,请战这么大的项目您心里有底吗?”“有底还用研究吗?”在蒋荣庆眼里,科研不为名、不为利,为的只是对科学精神的追求。

在国内外都没有任何资料的情况下,蒋荣庆和弟子们历经三年实验,终于攻克了这一难题。他与课题组设计的贯通式潜孔锤与双壁钻杆相配套,实现了反循环连续取心钻进,其钻进效率是普通钢粒钻进的8—12倍,可以应用在复杂地层矿床勘探。这项研究获得了国家发明奖。

师德为先

蒋荣庆在学生中得了个“蒋老爷子”的尊称,因为学生都挨过他的骂。但越骂,学生对他的尊敬越深,因为所有的骂都针对工作中不尽力或者错误。

由于专业的原因,一年365天,蒋荣庆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野外奔波。殷琨说,只要一上机台,老爷子浑身每个细胞都是活跃的。有一年夏天,他们在湖南进行气流器试验,解决钻孔偏斜的问题。从驻地到钻井机台,要在40摄氏度左右的气温下、翻山越岭走两个小时,老爷子和他们一样每天来回奔波,一到现场就看不到他休息。殷琨说:“从老爷子身上,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对专业的热爱,明白了世界上没有吃不了的苦。当实验成功的时候,我们体味到了幸福。”

身为博导、专家的蒋荣庆,外表看起来更像个工人师傅。他每年的课题经费有好几百万元,但他从不乱花一分,也从不给自己多花一分。70岁高龄,每逢出差,无论路途有多远,除非万不得已,蒋荣庆都坐火车。在外住店,他给自己定的标准是60元钱,从不超支。60岁之前出差,蒋荣庆有硬座他就不会买硬卧,实在着急,没有硬座他拿个小板凳就上车。系里搬家,他看见一个螺丝都会拣起来。蒋荣庆说,一个社会无论有多富,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丢。

公家为先

这么多年来,蒋荣庆获得了许多荣誉:地矿部劳动模范、拔尖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省优秀专家、全国先进工作者等等。但他给自己定的身份只有一个——教师。

蒋荣庆每年都给学生讲一次党课。他讲的不是自己的贡献,而是社会主义制度里高等院校和科研事业的发展与壮大,是党的政策下他作为知识分子的一员成长的历程。党的十六大召开了,蒋荣庆第二天一早就到学院党办去询问情况,敦促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

48年,蒋荣庆对学校充满了感情,每次出差回来,他都要问问院系的近况。以他的权威和地位,好多公司开价年薪几十万请他,蒋老师从未动摇过。退休了,蒋荣庆还对院书记吕洪臣说,只要学校还用我,我哪也不去。

提起蒋荣庆的病,所有人都说是累的。去年国庆长假未过,他就到江苏指导野外地质试验,在东海与无锡之间往返五六趟。紧接着他又到广西试验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到广东惠州指导学生博士论文。11月18日,在火车上颠簸了30多个小时后,到达无锡的当晚蒋荣庆就因脑梗阻住进了医院。

躺在病床上的蒋老师至今还不能说话,但远在世界各地的弟子、学校的领导与师生、探矿界的同行都盼望着奇迹出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