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论“三个代表”的科学体系

2003-06-26 来源:光明日报 夏兴有 我有话说

编者按从今日起,本报在一版开辟《光明专论》栏目,专门刊发具有本报特色的重点理论文章。为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通知》精神,该栏目今天发表夏兴有同志的《论“三个代表”的科学体系》。文章认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其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其认识论基础;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是其核心内容;揭示当代历史条件下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其理论框架。文章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历史发展的动力、文明进步的标志和社会实践的主体等诸多方面深刻地揭示了党的先进性的本质规定。

党的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实践的客观要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结果。“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着眼于深刻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着眼于回答和解决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的两大历史性课题,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着眼于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主题,积累了治党治国的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且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不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的科学总结,而且是党的全部历史经验的精辟概括;不仅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全部奋斗历程的客观规律,而且汲取了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因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在这个理论体系当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其认识论基础;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是其核心内容;揭示当代历史条件下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其理论框架。江泽民同志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把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与党的本质规定相贯通,把党的执政使命与党的建设目标相联系,把党的先进性的一般要求与时代性的特殊要求相结合,从历史发展的动力、文明进步的标志和社会实践的主体等诸多方面进一步深刻地揭示了党的先进性的本质规定。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三个代表”科学体系的认识论基础

任何一种思想和理论的创立,都必须以一定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这是构建理论体系的脚手架。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不断发展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人在八十多年的奋斗历史中,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从中国特有的国情出发,创立了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是我们党在实践中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认识论工具。从毛泽东、邓小平到江泽民都是坚持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典范,但他们又都具有自己鲜明的时代特点。毛泽东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面对的主要是如何突破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的束缚,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邓小平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加上了“解放思想”这个新内容,面对的主要是如何摆脱党内长期存在的“左”的思想的束缚,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江泽民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又加上了“与时俱进”这个新内容,面对的是如何摆脱“本本”的束缚,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创造出新的思想和理论。“创新”成为时代主旋律,如何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实践的需要大胆创新思想和理论,是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所面对的紧迫课题。从江泽民在十四大报告中提出“三个不能停留”,到十五大报告提出“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从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四个如何认识”,到“七一”讲话提出“三个解放出来”,从“五三一”讲话提出“三个一定要”看到的重大变化,到十六大报告再次重申“三个解放出来”,所有这些都在告诫全党,仅从现有的理论和“本本”出发是不足以解决现实问题的。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人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但又不是供人膜拜的圣经。对马克思主义不能“违背”,但也不能“照搬”,“违背”就不成其为马克思主义者,“照搬”也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要求。江泽民把能否坚持与时俱进提高到决定党的先进性和创造力的高度,提出创新“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便足以说明与时俱进对于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推进理论创新是何等的重要。它使我们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思想路线的地位和作用又有了崭新的认识。所谓“治党治国之道”,指的是共产党执政和建设的根本方略,一个党有没有先进性和创造力,取决于这个党是否能够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精通和善于运用这个“治党治国之道”。这是深刻总结我们党的历史经验和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所得出的科学结论。

任何一种理论都是自己时代的产物,都是以特定的历史方位为背景的。如果一味抱着经典作家的“本本”和“条条”不放,不仅回答不了实践提出的新问题,理论本身也不可能发展。我们党的历史上王明等抱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本本”不放,结果是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处处碰壁。毛泽东在延安整风时强调:“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总是把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作为自己理论研究的中心,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而引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

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正是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不断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十三年来,我们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执政党建设思路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进行理论创新的催化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是构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体系的认识论基础。

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三个代表”科学体系的核心内容

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体系,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它的出发点和着眼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这引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度重视和深入思考。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从江泽民的一系列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怎样使中国共产党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始终充满活力、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长期思考的一个重大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就是以此为出发点和着眼点的,“三个代表”的科学体系也是紧紧围绕这个重大问题而展开的。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本来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然而,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这个问题却需要重新加以认识。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指出,“经过八十年的发展,我们的党员队伍,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任务,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党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一个在受到外部封锁的状态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在全面改革开放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党的地位和党所处的环境的变化,决定了我们对党的认识必须不断深化。首先,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城市化、工业化步伐加快,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适应这种变化,深化对党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成为摆在全党面前的一个重大而又紧迫的问题。其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中国共产党面临的环境和所处的地位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何适应这种新的变化,深化对党的建设思路的认识,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再次,随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严重曲折,随着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