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三院士为张浩大声叫好

《浏阳回乡创业大学生张浩的奋斗故事》后续报道①
2003-06-28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唐湘岳本报通讯员 沈勃、纪富贵 我有话说

本报通讯《他在农村创出千万元资产——浏阳回乡创业大学生张浩的奋斗故事》6月27日在一版头条见报后,中央电视台和一些网站迅即转载,在各地尤其是湖南引起强烈反响,袁隆平、刘筠、何继善三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为回乡创业的大学生张浩大声叫好。

“矮子”可以变“长子”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说:“大学生张浩的成功有其必然性。从物质条件来看,到农村去好像由‘长子’变成了‘矮子’。但农村有更为广阔的天地,有更多施展才华的机会,准让你‘矮子’变‘长子’!1953年,我从西南农学院毕业来到了偏远落后的湘西,那里贫穷落后,更坚定了我为农民造福的信念,经过奋斗,我们搞出了杂交水稻。农村落后的现状要改变,谁来改变?怎样改变?五十年代粮食亩产是800市斤,而现在是800公斤。这靠的就是技术!技术哪里来?得靠人才,靠更多像张浩这样愿意当‘矮子’的‘长子’啊!”

“金饭碗”胜过“铁饭碗”

建立了国内第一个鱼类多倍体基因库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鱼类发育生物学家刘筠表示:“不少大学生渴望进大企业、大机关,端上个‘铁饭碗’。张浩的成功充分证明,大学生到农村去,人尽其才,自己就能创造出个‘金饭碗’。现在很多大学生把目光盯在了城市,其实在农业、农村这一块,大学生有着巨大的潜力。他们当农民,可以提高科学种植的水平;当农业技术员,可以指导农民增收、致富;创办农业企业,将加快农业的产业化,大学生在农业上创业的前景广阔。农村需要人才,但现在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观念还没有转变过来,有的不愿意到农村去,有的认为到农村去是农业类大学生的事。这个观点在张浩这个非农业专业毕业生的故事面前已经站不住脚了。大学生要到农村去干一番事业,除了身体上要吃苦外,还可能忍受精神上的痛苦,而在艰苦环境里更能体现一个高素质人才的价值。客观上,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大学生在农村就业、创业的良好环境还没有形成,国家应该尽快出台促进大学生回农村创业、就业的优惠政策,保障大学生到农村去的权益,维护好他们在农村发展的环境。”

“小火把”释放“大热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科协主席、著名应用地球物理学家何继善,长期致力于科普工作。读过本报关于张浩的报道后,何继善对记者发表感想:“农村现在迫切需要像张浩这样的即懂科技又懂管理的高素质人才。首先,张浩的精神很好,放弃优厚的待遇到农村去,克服重重困难,扎根农村,为农业的发展出力,充分体现了一个当代大学生的风采。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张浩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到了农村,他点起了一个火把。这把火既让农民看到了用科技种田的希望,也让大学生们看到了到农村去创一番事业的希望。现在他的浩博农业公司建成了长沙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这种‘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比起先前的‘公司+农户’模式更适应当前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加入WTO后,我国的农业将面临挑战,在这种情形下,张浩回乡创业及他所摸索出的一套农业经营方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湖南省科学协会下的各级农业技术网络非常愿意与张浩这样的有志青年一道,充分发挥科技在农村、农业发展中的作用,让‘小火把’发挥‘大热量’,将农村、农业的发展推上一个新台阶。现在张浩应该注意商标的问题,不论什么样式的农产品都应该注册商标,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张浩的发展不应是个人的单打独斗,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应该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和工作,这样中国才会由农业大国变为农业强国。”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