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重庆正在全市高校学生中启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这一制度旨在通过高校与社会、高校与高校间联动,打造针对在校生的“人才弹性生产线”,突出应用学科的实用性,缩短毕业生从课堂到岗位的适应期,提高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重庆市教委、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于2003年初共同行文,确认首批设定进行职业技能鉴定的专业大类为11个。这意味着,这些专业大类的学生毕业时,除了可以拥有毕业证书外,还可通过相关测试获取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认可的“高等学校学生职业资格证书”。
首批11个专业大类,是根据重庆市产业结构和高等院校专业设置情况确定的,包括机动车工程、机械工程、计算机等。其中机动车工程涉及的汽车摩托车行业,一直是重庆市的第一大支柱产业。
重庆市教委高等教育处胡斌一直在参与此项工作。他认为,推行职业技能鉴定的关键,是克服新的社会经济环境给高校人才培养带来的两难困境: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不愿接收学生实习,又越来越不愿接收缺乏实践经验的毕业生。与此同时,随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一些高校的专业教学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明显。
市教委一位负责人认为,职业技能鉴定只是一个载体,其最终目的是促使高校的专业设置、教学计划紧贴市场,并加强实习、试训环节,引导学生掌握相关实用技能。据胡斌介绍,市教委与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已于2002年5月成立高等学校学生职业技能鉴定工作领导小组,目前正筹划成立大类专业工作机构。大类专业工作机构成员将由重点企业、行业部门和遴选出的牵头学校共同组成,成立研发小组研究相应的行业标准、行业岗位和对从业人员素养的要求,以及检测评估体系,开发出各相关专业的教学、鉴定模块等。每个研发小组原则上不少于9个单位(或个人),其中行业、企业单位不少于3个。
分析人士认为,教育部门和劳动部门联合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最大的受益者是学校和学生。学校既能从通过大类专业工作机构更多地掌握专业供求变化,还能随时紧贴最新变化,使教学计划与专业涵盖的工程要求相适应。而在高校考证越来越热的情况下,大学生也将因此减少重复应试而带来的精力和财力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