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教育部于4月23日下发了《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并于6月18日召开了全国教育系统电视电话会议。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冯向东教授在会上专题介绍了《认真贯彻教育部指示精神,办好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学院(分校)》的经验做法,其中重点谈了三条体会:一是依托重点大学;二是坚持独立办学;三是各级政府的支持。该校2003年面向全国15个省市招生。为使广大考生和家长了解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的办学情况,本报记者近日来到学校作了实地采访。
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是华中科技大学向教育部申请并于2000年8月获得批准,由华中科技大学和武汉军威企业集团(后更名为武汉军威教育投资集团)合作,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分校。学校地处武昌南湖,现占地面积804亩,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包括实验室、图书馆、计算中心和校园网等基础设施在内的固定资产约4亿元。学校设置了工科、文科和管理学科的26个专业,现有在校学生7000余人。
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从批准试办到现在,还不到三年时间,就成为一所设施基本齐全、办学初具规模和得到学生、社会认可的独立学校,走的是一条按照新机制、新模式办学的健康、快速发展的道路。这种新机制、新模式,有利于发挥合作办学双方的优势和积极性,扩充优质教育资源,为更多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创造了条件。
在武昌分校,常听到人们谈起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就是武汉军威教育投资集团董事长、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董事会董事长、党委书记金国华。他在部队工作期间,曾被誉为“物质文明模范”、“军地两用人才标兵”,多次立功受奖;转业自主择业后,创办企业和学校,被武汉市评为“明星企业家”,被湖北省授予“拥军优属模范”。因而,他成为记者首先要采访的对象。
记者:作为投资举办者,你为什么要投巨资办大学?你计算过效益回报期吗?目前硬件建设投入了多少资金?建设了哪些项目?
金国华:我是一名自主择业军人,转业后办公司,经过六年的奋斗,积累了一定的资金。我在部队生活过,参加过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转业后,经常听到部队的战友说起部队干部子女由于在边远地区,教学质量较差,所以在高考时因为分数较低上不了好的大学,即使为了上大学愿意交钱都进不去。出于这样的想法,我开始谋求办学。当时正是教育部同意部分高校依托名校办分校、吸纳社会资金、扩充优质教育资源的政策出台,我作为投资举办者,既看重了华中科技大学优质的品牌,又看重了华中科大的团结、务实、创新的领导集体,加上湖北省教育厅领导思想解放,在这样的条件下,我决定与华中科技大学合作。当时原任华中科大校长(现任教育部部长)周济院士亲自审定办学协议和章程,主持合作办学的签字仪式,学校定名为华中科技大学军威学院(后于2001年更名为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对部队干部子女就读大学有一定的政策倾斜。周济院士还要求把武昌分校办成同类院校中的一流学校。
金国华:几年来,在投资购买一所军校南北两个校区的基础上,我总投资4亿元,又新建了现代化的图书馆(1万余平方米)、体育馆(5000座位)、游泳池、五栋教学楼、三栋实验楼、计算机中心、语音中心、模拟法庭、标准化塑胶跑道、标准化的学生公寓等,校园建筑面积共计达38万余平方米,占地面积约50余万平方米。我认为,在硬件建设方面上了一个台阶。但是从投资回报方面,经过测算至少需要20年。几年来办学的体会是:一个投资办学者如要得到近期效益,没有多余的资金,投资教育要慎之再慎?那么有多余资金,投资办学应该是有长期效益的,因为将来一批一批毕业生走向社会后,必然会给投资者在信息销售等方面提供无形的效益,从这个角度看那将是一本万利,达到名利双收的目的。
记者:华中科技大学与武昌分校及投资方的关系如何处理?
金国华:根据教育部批准成立武昌分校并规范二级学院的有关规定,我们办学初期就实现了六个独立,即:独立的法人资格,独立的校园校舍,独立的教学管理,独立的财务核算,独立的招生计划,独立发放文凭。双方办学协议、章程责任明细,投资者又是举办者,主要是根据教育部门办学的标准及生源的扩充,将硬件投资到位,合作方华中科技大学属于办学者,负责审定武昌分校的教学大纲及培养计划。如期末考试时,总校分管校长及教务部门都到分校巡视。所以在“六独立”的前提下,总校对武昌分校的办学质量实行了全程的监控,因为办学的品牌仍是华中科技大学。说心里话,很多家长、考生都是冲华中科技大学品牌而来。我认为教育部出台依托名校办独立学院,吸纳社会资金,扩充优质教育资源,满足人民群众子女上名校的需要——就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
记者:根据教育部关于办独立学院的有关规定,请你谈谈学校实行的是哪种新体制、新模式?
金国华:中国的希望在于教育,教育的希望在于创新。上个世纪80年代、90年代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中,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就,这是有目共睹的。那么教育部鼓励用新的机制、新的模式办学,就是改革创新。我校快速发展就是在新的机制和模式中取得的。如在领导体制方面实行的是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但是校长的选派在办学协议上规定由办学方总校推荐,董事会认可,投资方参与学校管理。如我作为董事长又兼学校党委书记,在学校运行中,我主动提出以校长为核心,党委书记职责主要是保障校长在行使职责中,做好政治思想、组织人事及后勤社交上的后盾,使校长有足够的精力抓教学。董事会对校长采取定性定量的工作目标管理,校长对部门副职以下的干部有任免权,在财经上年终董事会审定校长的预算,并确定了本科培养成本为每名学生5000元,专科每名学生3500元,2003年董事会就批准了总预算3500万元的经费,校长有开支权。当然这些开支都是有项目的,也就是说买油不能买菜。在人事方面,董事会规定由校长及有关部门成立招聘小组,需经面试、笔试等程序后无记名的打分,最后确定是否聘用。教职工实行全员聘任制。我们提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有位名校的教授60岁被我校聘任,他曾经这样描述,武昌分校是玉石饭碗,如不小心掉到地下会损坏的。过去,我工作过的学校是铁饭碗,它不太容易损坏。在物资采购方面实行招标制,达到公平竞争的目的。由于我校采用新的用人机制,所以才有今天武昌分校的快速发展。
记者:你的办学理念是什么?
金国华:经过几年的办学,我的体会是:虽然经济回报期长,但是我从精神物质上得到了很多,如:每次参加学生一些业余活动,看到学生那种活泼、聪明的场面,我的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有时不知不觉的流点泪。所以,我现在一心一意的投资办学,而且要办好,只要我办的企业在经营上产生了利润就很快投到学校来,加强硬件建设。当然,除我投资外,学生交的学费也是昂贵的,比一般的学校高得多。所以我要求全体员工要认识到没有学生也就没有学校的存在,更没有教职员工的岗位。说句心里话,国家不投资的学校,教职员工就是有偿服务。所以我们办学的理念就是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
在这里,我可以举几个具体例子。第一件事,在考核干部和工作人员中,以学生满不满意进行打分,并依此作为好、中、差以及发放奖金的依据之一。第二件事,新生每年入校后,学校给每人送一份价值30元的蛋糕,使他们感受到父母式的温暖,目的是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第三件事,我们拨出专款,聘请国内名师及院士到学校给学生开办讲座。华中科技大学前校长杨叔子院士就到分校对学生进行过多次人文教育,他指出一个学生不能孝敬父母,又怎么能报效祖国呢?学生管理部门经过调查,有60%的学生不知道父母的生日。大家在听了杨院士讲课后很受触动,许多学生纷纷给父母写信、打电话,进行询问,有的在电脑里打出生日贺卡,家长收到后深受感动,许多家长给学校来信对校领导和专家教授给予自己子女的教育表示感谢。第四件事,为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学校规定在学生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不能抽烟喝酒,同时也号召抽烟的学生戒烟。第五件事,在2001年的一天晚上,系分管学生工作的一位副主任(部队转业自主择业干部)查寝时发现一名学生没有回校,就上报到学校领导,当即发动上百人在学校周围寻找,终于在一个私人网吧发现该生上网。此举动使学生和家长十分感动。第六件事,2002年有一段时间,武汉天气温度较低,也是分管学生工作的一位副主任和辅导员打着手电筒在查寝时发现有些学生被子没盖好,就轻轻地给他们盖好被子。对此,有一位同学给学校领导来信说,通过这件小事使我感悟到很多道理,我毕业后一定要以实际行动回报学校。还有一件小事值得一提,2001年在办理学生身份证时,保卫部门按规定收取了学生照相、办证的费用。办完证后经结算,公安部门退回了一部份资金,经测算每生多出2元。上报学校领导后立即决定予以退回。有的同学说,没想到2元钱还退给了我们!总之,我们尽心尽职,尽一切努力,把学生培养好、服务好,让家长满意,市场认可。
记者:你作为学校主要领导,对当地政府支持学校的力度感觉如何?
金国华:我从办学校的初期谈起吧。如2000年在申请办学时得到了分管教育工作的省委副书记、现任湖北省政协主席王生铁亲自批示,当天又得到了省教育厅路钢厅长亲自过问,并指示有关人员特事特办,争取当年招生。第二天,教育厅发展规划处领导就乘火车到教育部申报。教育部也在三天之内给予了批复。我作为投资者在办学初期就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更加增强了我投资办学的决心和信心。
办学第二年,由于生源较好,在现有场地不够的情况下,需征地建房,如按常规程序需要2至3年才能建好,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给武汉市委、市政府上报了征地扩建的紧急报告。时任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现任湖北省省长罗清泉同志亲自批示有关部门尽力支持,市土地规划局等部门积极承办,不到一年时间将校舍及教学设施近10万余平方米建了起来,确保了2002年招生。
又如在2001年招生时,学校有多余的校舍和师资,就是缺少招生计划,时任湖北省委书记的蒋祝平知晓后亲自批示,及时得到了解决。
再如,现任湖北省副省长辜胜阻教授在不提前通知学校的情况下,突然来到我校,深入教室检查教学情况,并恳切地说,武昌分校在无需国家投资的情况下,办到如此规模,政府应感谢你们,如在招生计划等方面有什么困难,尽管向政府提出,希望你们宽进必须严出,确保培养人才的质量。
现任武汉市市长李宪生博士,当学校反映校门前有两公里泥巴路长年失修,造成行路难、环境差的实际情况时,他指示有关部门尽快改造,为落实李市长的指示,分管城建工作的副市长胡曙光教授还专门到现场考察,并从市长机动费中拨出专款。对李市长、胡副市长支持教育的举动,全校师生员工十分感激。
我校名誉校长、原中共中央委员、军事科学院原院长刘精松上将,在2000年学校成立大会上亲自为学生上了一堂“勤奋学习,报效国家”的教育课,受到学生和家长的高度赞扬。在2002年新生军训检阅仪式上,他佩戴上将军衔亲自检阅,使全场为之一震。
作为合作方的总校领导,校长樊明武院士、党委书记朱玉泉教授经常来到分校检查指导工作,樊校长为学校大门口的石材用料及颜色都亲自过问,朱书记在非典期间亲临分校检查指导。常务副校长黄光英教授为分校有关事宜亲自找省市领导协调。正如我们分校学生常说的“名校办分校,大树发新枝,我们分校就是总校的一棵新枝。”
记者:你认为办好一所独立学院应具备哪些主要条件?
金国华:我认为办好一所独立学院应具备四个方面条件;首先是办学方要有好的品牌(像华中科大这样的名校),能确保较高的教学质量;第二,投资举办方要有充足的资金投入,确保普通高校应具备的办学条件;第三,要有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扶持,包括征地、扩校等方面政策的倾斜;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条,那就是合作双方的同心协力,常言说得好,事在人为。以上就是办好独立学院的根本保证。
记者怀着敬重的心情与著名教育家、曾经三十年任华中工学院院长、书记、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原校长、现任名誉校长的朱九思教授,进行了交谈。
记者:请问老校长,您作为教育家,又长期在公办大学工作,具有丰富的办学经验,您又担任过武昌分校一年校长,还是作为办学者和投资者的“中介人”,您对这所年轻的学校目前的办学状况作何评价?
朱九思: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从创办到现在,还不到三年,发展很迅速,现在已具备一所普通大学应该具备的基本规模与应有的基本水平。其所以能够如此,首先是由于实行了一种完全创新的办学模式,就是一个企业集团与一所名校合作,前者负责投资,后者负责教学与学生管理。具体地说,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的迅速建立与发展,就是2000年武汉军威企业集团(现已改称武汉军威教育投资集团)董事长金国华同志与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周济同志、党委书记朱玉泉同志订立合作办校的协议,并经教育部批准,而办成了这所学校。由于我是最初的“中介人”,也是三年来的见证人,我应该实事求是地说清楚,这所新生的学校之所以能有今天,办的如此之快,现任学校董事长、又是学校党委书记的金国华同志,既投资很大,又为学校的各项具体条件,如寻找校址、建设新的校舍、购置各种设备、争取招生指标、疏通各方面关系等等,确实是不辞劳苦,日夜奔波,竭尽全力的结果。他是个热心办教育的人,舍得投资,活动能力非凡。这决不是过誉之词,而是对一个人为国家与人民做了一件大好事,应该给予应得的公正的评价。我在公立大学工作数十年,深知要新办而且要办好一所大学,决非轻而易举之事。
记者在学校采访时,亲眼看到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武昌分校董事会副董事长冯向东教授参加武昌分校的董事会会议,给中层以上干部作报告,传授总校办学经验,培训教学管理干部及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实地察看校园基础设施和教学设备建设等等。
记者:总校作为分校的办学者,你又作为总校分管分校工作的副校长,是如何关心支持武昌分校的建设与发展?如何确保分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质量?对分校目前办学水平作何评价?
冯向东:华中科技大学作为办学者,负责武昌分校的教学和管理,依托重点大学的各种优势和优质教育资源,又不照搬重点大学的办学模式,而是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格局和分校自身的条件出发,审视和确定自己的办学目标和发展思路,努力办出自己的特色。华中科技大学对分校的建设和发展是高度重视、大力支持的,其中就拿优质教育资源来说,包括重点大学的社会声誉、师资力量、办学经验和教育改革的成果等。武昌分校成立初期,所有的教学任务均由华中科技大学的教师承担。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在师资力量的调配上,我们采取“多渠道调配、专兼职结合”的方针:一方面继续与有关院系协商,在保证华中科技大学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聘请部分教师(包括在岗和退休教师)到武昌分校任课。另一方面,组建和培养武昌分校自己相对固定的师资队伍作为补充,武昌分校还把武汉地区若干重点大学的退休教师也纳入自己的聘任范围。分校坚持培养面向生产、经营和技术开发一线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在华中科技大学专家的指导和参与下,武昌分校组织了对所设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的修订,积极推行和完善学分制,构建更加灵活的学习制度。实践证明,这种办学定位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报考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的学生一年比一年多。
该校现任校长、党委副书记马鹤龄教授,具有多年教学工作与教学管理工作的经验,他任校长以来,对教学工作、教学质量十分重视、抓得很紧。
记者:请问马校长,你任武昌分校的校长,这是一所按照新机制、新模式建立起来的新型学校,如何依托名校名师,扩充优质教育资源?
马鹤龄:我们的做法有:1.传承名校的优良传统。华中科技大学以其优良的校风称著。“学在华科大”为国内莘莘学子所心仪向往,为社会各界首肯。分校全体师生员工以此为荣、以此为责,鞭策我们继承和发扬,形成分校良好的学风。2.名校之名师为我所用。华中科技大学历经50年沧桑,培养了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分校的教学任务70%以上由总校在岗或退休的教师担任(在岗教师担任50%的教学任务)。据统计,分校聘用的37位系主任、教研室主任来自总校,全部为高级职称,正教授约有20名。我们依托名校不依赖名校,在与总校师资力量发生矛盾时,分校周边有七所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我们还可以聘请这些学校优势学科的名师来分校任教。这些优质师资还担任着培养分校专职教师中的年轻教师的任务,以保证分校的可持续发展。3.名校的硬、软件资源为我共享。名校数十年积淀形成的完整和行之有效的各项管理制度、管理办法为分校所借鉴;名校高水平的实验室、设备设施以有偿服务的形式对分校开放。利用名师效应,使武昌分校走上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记者:武昌分校采取哪些措施确保教学质量?
马鹤龄:1.明确的定位和培养目标。武昌分校是一所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是我国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的产物。分校培养学生的定位是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2.制定适合学校定位和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按照理论够用、重在实践的原则制定了26个本科专业的教学计划,所有的教学计划在实践教学的安排上均超过对一般高等学校专业的要求,如工科专业近40周、文科等达到30周。除工科的实验室,学校建有模拟法庭、校内新闻实习基地、手工、电算财务实习基地等,还有一批校外实习基地。学校配置有较先进的教学微机近2000台,语音室有2700个座位,多媒体教室108间(套)。3.优质教师任教。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优良率达到95%。4.建立有一套较完整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能够保证教学过程的良好运行。5.实行以学分制管理为核心的教学改革,激发和调动广大学生的学习热情。6.制定了一套教学质量工作手册。
记者:听说你校2003年有自主招生指标,比例是多少?如何实施?
马鹤龄:根据教育主管部门关于部分高校2003年实行一定比例的自主招生规定,我校将按照招生总计划10%的比例实施自主招生。我校虽然实行“宽进严出”,但也是有一定门槛的。学校将根据考生的高考成绩和特长等综合衡量,依照有关规定确定予以录取,并坚持“大众化、应用型”,因人施招,因材施教。
具体实施办法将由我校招生领导小组组织实施。在这里,我要郑重声明,我校不委托任何机构和个人代理招生并收取任何费用。自主招生的实施都要与考生和家长——面对面地咨询并确定是否予以录取。我们招生的指导思想是热忱为广大考生和家长服务。
有关具体事宜,欢迎考生和家长与我校招生办公室联系。在招生期间,我们全天24小时将随时为考生和家长服务。(027-88426116、88426123、50100055,50100019http://www.hcdwcfx.com.cn)
在学校采访过程中,记者从校领导、专家教授的口中听到一些新名词,如:“严进严出”、“宽进严出”、“宽进宽出”,这是怎么回事呢?通过座谈探讨,记者明白了,作为国家重点大学,一直以来实行的是“严进严出”,这对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实施精英教育,无疑是必须的,也是行之有效的。但这里面看似公平却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公平。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经济条件、不同的教育质量就造成了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不均等。就拿高考录取分数线来说,同等的分数,在少数省市能够上重点大学,而在多数省市却只能上一般大学,甚至连大专也读不上,这中间的差距有几十分乃至100多分。那么,有些民办高校或者有的公办高职学校,采取“宽进宽出”,这更是不可取的,也是对国家高等教育质量的不负责任,或者说是危险的。武昌分校实行“宽进严出”,就是为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满足更多的人民群众子女上大学的需求,而采取的一项改革创新的举措。
对“宽进严出”的问题,记者还请教了总校冯向东副校长。
记者:请问冯校长,武昌分校的创办是否是适应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实行“宽进严出”,如何确保教学质量?
冯向东:近几年内,我国接受高等教育人数将超过适龄青年的15%,跨过国际上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门槛。大家知道,近几年尽管高校扩招,也办了不少二级学院,但作为一所高校单靠国家投资,扩大办学规模,其人力、物力和财力是不容易办到的,如果办一所单纯意义上的民办大学,其师资力量、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也是很难保证的。武昌分校的办学模式既不是公办大学的“校中校”,也不是单纯意义的民办大学,它是依托名校办的分校,依托重点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和雄厚的师资力量,拉动社会投入,不图虚名,图的是教育质量和社会效益,这种办学模式就很有生命力。
冯向东说,总校和分校二者的教育层次也不一样,总校是属于精英教育,分校属于大众化教育。武昌分校实行“宽进严出”,就是以稍低于各省市高考本、专科录取分数线招收较多的学生,满足更多的人民群众子女上大学的需求,这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为严把教育质量关,由总校指导分校制定出一整套教学计划和大纲,派出优秀教师到分校授课,并实行学分制,即使四年本科、三年专科完不成学业的,允许其重修某些课程,延长学年。用分校同志的话说,“产品不合格不出工厂,学生不合格不出学校”。应该说,学生来到同一所高校,享受的是同等教育资源,在严格的教学管理之中,相对是平等、公平的。武昌分校虽然建校时间不长,但对一些确实不愿意学习、甚至违纪的,该处分的处分,该退学的退学。目前学校已经退学了几十名学生。
去年以来,教育部发展规划司领导、湖北省教育厅组织的专家组来到武昌分校,对办学条件、教学管理和教育质量进行了检查评估,在给予充分肯定的基础上,还提出了重要的指导性意见。
作为分管学生管理工作和思想教育工作的女副校长、党委副书记杨汉南,曾在华中科技大学长期担任过辅导员老师和系党总支书记,有着丰富的学生管理工作经验。
记者:请问杨校长,武昌分校的学生有什么新的特点?你是如何有针对性的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和思想教育工作?
杨汉南:这一代大学生普遍是独生子女,武昌分校的学生也不例外,在家比较娇生惯养,生活自理能力较差,极少数人早晨睡懒觉、不吃早餐、上课迟到旷课,有的上网、玩游戏机等现象不断发生,学校采取了从严治校、从严管理一系列措施,目的就是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搞好养成教育,提高综合素质。从2001年下半年开始,我们从军事院校和部队先后聘请了20余名退休教授、转业自主择业师团职干部,充实到各系、部和学生处主管学生管理工作,借鉴军校和部队做思想政治工作以及管理教育工作的成功经验,结合地方大学生的特点,实行半军事化的学生管理。去年,学校又成立了校风学风督察室,以期加强管理工作的力度。从此,学生早上按时起床,进行早锻炼、早读,按时吃早餐、按时到课,晚上进行晚自习,外出请销假等等,逐步养成了习惯,好人好事越来越多,不良现象大为减少。学生们思想品德、行为举止、综合素质明显提高了。
杨汉南说,学校党委十分重视从学生中发展党员,学生主动写入党申请书的达2400多人,经过学校业余党校三期培训近600人,目前已发展党员近150人。同时还开展了党员一帮十活动。专科毕业学生中积极申请到西藏等西部地区工作的有3人,应聘到广东省东莞市某公司任总经理助理、文员等8人,毕业生首次就业率就达到了84%,这也说明武昌分校毕业的学生受到了社会的欢迎。
老校长朱九思教授对记者说,实行半军事化管理,是金国华同志提出的,我是赞成的,这也是逼出来的,实际上就是个从严治校的问题。我在原华中工学院当院长时,坚持从严治校、从严管理是出了名的,因为这也是个老传统。只不过在武昌分校发扬了这个好传统,并有所创新地实行了半军事化管理。其中特别是实行一日生活制度、内务卫生制度、请销假制度很管用。尽管有部分学生开始不太适应,认为对大学生不应该管得太严,经过系、部领导和辅导员老师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学生们逐步尝到了甜头,增强了自觉性和组织纪律性。
记者在学校听说2002年和2003年两个春节前夕,学校分别给学生家长发出慰问信,并征求对半军事化管理等方面的意见,先后收到家长回信一万余封。记者还好奇地抽查了其中部分回信,发现所有家长对学校实行半军事化管理等一系列从严治校的措施都持赞成态度,没有一个反对的。
学生家长孙洪祥(山东省广绕第一中学)回信说:“我非常欢迎和赞同贵校对学生实行半军事化管理,贵校是培养适合新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优秀人才的地方,学校的管理是否科学规范、办学思想是否符合时代需求,将会关系到学校所出‘产品’的质量。贵校建校时间不长,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反映出学校领导的办学思想和办好学校的决心,我们非常高兴,我衷心希望贵校的这一管理模式能够成功,希望学校对学生的管理越严越好,教育与教学要严,管理也要严,严师出高徒,严师出人才。”
来自河南安彩集团责任有限公司的学生家长崔文贵回函说:“闻知贵校要推行半军事化管理,我们做家长的十分赞成。我们安彩集团原是同日本合作的公司,1991年日方撤出安彩,并断言由中国人办厂三个月内肯定倒闭。由于当时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人们思想和行为上是‘靠、等、要、懒、瘫、散’。果然如日方所言,安彩很快濒临倒闭。危难关头,我们从思想观念转变入手,从行为规范化、科学化抓起,全面推行准军事化管理,由此带来了企业管理的全面创新,仅在一年内,我们就转败为胜,从深渊走向了金山。现在,安彩集团已成为国家特大型企业。回顾十年来的历程,准军事化管理是安彩成功的决定因素之一。所以,我们希望贵校坚持推行半军事化管理,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个人思想作风和团队精神,使他们成为社会栋梁之才!”
计算机与电子系2001级学生家长侯安民回信说:“收到学校的‘慰问信’和‘学生在校表现报告单’,这让我们做家长的备感欣慰和放心。欣慰的是学校在硬件和规模上扩大了,一个高标准的大学逐渐呈现在世人面前;放心的是,学校聘请了华工、武大等名校教师授课,使教学质量有了保障,再加上分校严格的管理,一定能把学生培养成国家需要的人才,把孩子送到这里,我们做家长的很放心。”
记者从采访中了解到,在7000余名学生中,涌现出了许多校、系三好学生以及由差生变为优秀生的生动事例。无论是座谈、个别交谈,还是从校报上看到的文章,学生们反映出一个共同的心声,学校培养教育了我,我也希望学校办得更好。
校三好学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011班同学赵海滨自我评价:我不是最聪明的,但我可以是最勤奋的。他毕业于山东菏泽一中,现任年级学习部长、教学兴趣小组组长。他学习勤奋,兴趣广泛,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在首届校园十大歌手大赛中荣获了优胜奖。在如何处理好学习与参加活动之间的关系上,他的做法是,该学习时,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利用好课余时间搞复习和预习;参加活动时,积极准备活动,以饱满的热情去锻炼自己的能力,两者是可以获得双丰收的。
校三好学生闵亮的个人心得是:我们就像这所学校一样,现在都很年轻,这也正是我们最大的资本。不过,年轻并不意味着轻松,而是意味着责任和追求。校三好学生孟嘉陵的人生格言是:天道酬勤,爱拼才会赢,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基础部文科19班学生丁珊珊说:“由于各方面原因,我高考成绩不高,失去了上重点大学的机会,但武昌分校却圆了我的‘大学梦’,这个机会是来之不易的,所以我备加珍惜在大学里的点点滴滴。现在的我,变化特别大,我的入学成绩与现在相比,简直判若两人。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去年寒假前的期末考试中,我名列班级第二名,语文考了高分,数学考了满分,主修课三门为优秀。我老爸居然不相信我的成绩,还特意请辅导员写了一份成绩单和个人评语寄回家,家人才相信。无可置疑,我们取得这么大的进步,除了我个人的努力之外,与老师的教导和同学们的帮助是分不开的,我在这儿对学校领导、老师和同学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基础部同学唐豪说:“进入大学以后,自己的空间突然多了起来,如何好好的利用它,成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虚度?还是让它充实起来?刚开始时,自己对什么都不适应,曾泡在网吧里,每当要入睡时,心里空荡荡的,像少了一些东西,我不只一次的对自己说‘该好好学习啦!’应该说我很幸运,被分在了林飞老师班里。林老师很负责任,他不只一次的找我谈心,给我讲道理、说利害,还谈到了以后的就业、前途等等,都给我分析到了,这让我更加坚定了好好学习的信念。我深深感谢是学校培养教育了我,是老师帮助启发了我,我真诚希望我的大学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