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建立之初,由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生产效率相对低下,简单的车钳刨铣就能满足生产要求。如今,改革开放历经了20余年,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简单的技能已不适应生产的需要,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紧迫。
“经济越活跃、越发达,技工教育就越旺盛、越繁荣,技术工人就越值钱、越吃香。”劳动部副部长林用三说:“市场是一种比传统观念和政府行为都强大得多的力量,它将在解决技术工人短缺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莫荣研究员说:“高薪招聘高级技工,表明市场对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这是一个好的信号,体现了高级技工人才的价值回归。”在人才市场,记者发现,许多企业通过人才市场以高薪争夺高技能人才,结果却少有收获;相反,有相当一部分下岗工人,已经具备了一定技能,通过短期培训就可以达到企业要求,但他们却苦于找不到出路。
“有市场没人,有人却没市场”,原因何在?俞启定教授说:“市场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价值发现,而目前的高技能人才市场还很不完善,市场环节还不够顺畅。有关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应该尽快在供需双方之间架起信息沟通的桥梁,一方面可满足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一方面还能解决下岗工人的再就业问题,最终使得高级技能人才的价值在市场‘交换’活动中得到最好的体现。”
“作为中介机构,我们为技能人才市场的供需双方搭建了平台,作为招聘企业,则不应人为设置太高的门槛,而应更看重技能本身。”北京市总工会职业培训服务中心赵锟副主任说:“对应聘者年龄的限制是一道大槛儿。我们每周举办两次中高级技工招聘会,大多数企业的招聘条件都进行了年龄限制,一般要求在35岁以下。而许多富有经验的高级技工,特别是大批下岗工人年龄通常在48岁以上,企业又想要年轻力壮的又想要经验丰富的,这本身就存在矛盾。”
“合理进行资源配置是市场的又一个重要功能。按照市场规律挖掘、整合和优化现有培训资源,对高技能人才的成长至关重要。”
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汤敏指出,为什么市场对技能人才需求旺盛的同时,许多技校仍面临关门的处境,为什么生产技术已经突飞猛进,技术学校还用着不合时宜的课本和设备,根源在于几乎所有职业教育学校都是国家投资或者是国有企业代表国家进行投资建立的。这种体制下学校创新冲动不够,激励机制不完善,与市场结合不紧密。
他建议,将技术学校按照市场化的趋势进行改造,真正使一大批中专、成人高校转变成为面向市场、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技能教育机构。他指出,由于民营企业与生俱来就与市场保着紧密联系,他们最了解市场需要什么,因此应让民营资本大量进入这一领域。
汤敏说:“我们自已正在办一所小规模的职业学校,主要以农民为培训对象,经过培训把他们送到城市,投资相对较大而短期回报不高。起步阶段,许多民办职业学校也都会面临生存的困难,最初应可以采取‘公助民办’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将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许多人把“高级技工”短缺的原因归结为长期形成的“学历一边倒”的观念。的确,随便问一个普通的中国家庭,愿意孩子上大学还是上技校,家长无一例外会选择前者,因为无论社会地位、福利待遇,大学毕业生当然都比普通工人要强。而据了解,在德国,男孩首选职业是汽车修理,女孩首选职业则是美容美发,这说明了什么?
据介绍,在德国,小学生一毕业就会面临三种选择:首先可以上完全中学;其次可以进入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每星期有三天半或者四天都在企业学习专门的技术,其余时间在学校学习文化知识;第三种选择是一些专门的艺术体育类学校。学生在不同学校学习的成绩会以学分的形式记录下来。这个纪录同样会得到其它学校的认可,并且被同等看待。当你打算转变学习的方向时,可以凭借这些学分轻易地转到适合的学校。最终你仍然有机会完成大学教育。
而在我国,由于学历教育占教育体系的主导地位,成才的选择依然很有限。“高考就是一考定终身”的观念植根于很多人心中。郑功成教授列举了人口普查的一组数字,在2000年,初中毕业生为1607万人,高中招生数只有400多万人,不能升学而进入社会就业的初中毕业生达到1200万人,每年不能升入大学的高中毕业生将达到200多万,这一指标还在不断上升。正是由于缺乏面向就业的非正规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直接进入社会的劳动者素质偏低。
如今,“大学生就业难,高级技工却高薪难觅”的矛盾日益突显,这无不向我们证实“学历一边倒”已脱离了市场的客观需求。我们需要全社会转变观念,更需要为技能人才的成长创造各种有利的条件。如果技能人才在价值实现中拥有良好的市场环境,如果我们的职业教育体系能进一步完善,如果成才之路能有更多的选择,家庭、学校、企业以及全社会的“人才观”也便会自然转变,实现“技能”与“学历”并重也就不遥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