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汩汩清泉润心田

2003-07-05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郑北鹰 我有话说

缺水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

饮水困难是历史遗留的严重问题之一。我国因为自然条件复杂等种种原因,许多地方长期存在饮水困难。随着人口的增长和水资源的紧缺,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生活污水的不合理排放和农药化肥用量的不断增加,水体污染日趋严重,吃水难状况不断发展。

根据我国确定的标准,饮水困难指的是:正常降水年份连续缺水70至100天以上,水平取水距离在1公里以上,垂直高差100米,水中含氟量超过每升1.1毫克。缺水人群主要分布在全国各个干旱半干旱地区、石山地区、岩溶地区、黄土高原、滨海及岛屿,其中多数是老少边穷地区。

在山西的贫困山区,有的地方为了找水,每家至少要付出一个劳力的代价,有的要花费全家一半的收入用于买水,有的要到10多公里以外的山沟里挑水;为了省水,一锅水要煮几家面条,一脸盆洗脸水要用上几天。

缺水地区大多数一水多用,卫生条件恶劣,传染病流行。尤其在氟病区,氟中毒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许多人丧失了劳动能力,甚至生活不能自理。

严酷的缺水现实直接影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影响到经济发展,关系到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的大局。

据了解,长期以来,我国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与干旱作斗争,已累计解决了2.16亿人的饮水困难。但近年来,我国发生大范围连续干旱,饮水更加困难。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多次强调指出,保障饮水安全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和保障线。为此,水利部提出,从2000年起,在全国实施农村饮水解困工程,争取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饮水困难问题。

饮水解困工程成效明显

农村饮水解困工程实施以后,各省都严格按现行的农村饮水困难标准划定需解决的农村人口饮水困难的范围,名册细化到村、户。与此同时,原国家计委、水利部与各省人民政府签订了责任书,各省都成立了饮水解困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办法。

在落实工程措施方面,各地按照“先急后缓,先重后轻,先易后难,先保证有水喝,再逐步提高标准”的原则,统筹规划,讲求实效,分步实施。各级水利部门因地制宜采取各种措施,拦蓄地表水、开采地下水、改良劣质水。为了确保工程效益的发挥,各地还建立和完善了供水管水新机制,科学合理地确定人均用水定额,超定额用水时实行水价累进加价办法。

水利部副部长翟浩辉说,三年来国家共安排了57亿元国债资金,加上地方配套和人民群众自筹的51亿元资金,解决了中西部地区2423万人饮水困难和372万人氟砷病改水问题。到现在为止,共建成各类农村饮水工程58万处,其中集中供水工程10万处,单户工程48万处,新增日供水能力240万吨,一些革命老区、干旱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境地区多年没有解决的严重饮水困难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水利部农水司司长李代鑫说,饮水解困工程的实施,带来了巨大的政治、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一是节省了取水工日,解放了劳动力。据调查,饮水工程建成后,平均五口之家每年用于挑水的工日可从70个减至20个。大范围饮水困难问题的解决,把缺水人口从艰难繁重的挑水背水拉水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使一大批劳动力从而能够拿出更多的时间从事农业生产或务工经商活动,寻求更广阔的致富之路。

二是疾病减少,提高了人民群众健康水平。饮水问题的解决,减少了传染病发病率,直接改善了受益地区群众特别是妇女和儿童的生存环境、生活条件和卫生状况,传染病等发病率减少95%以上。近三年来,我们重点解决了我国中西部氟砷病区的改水问题,使西部中、重度氟病区改水率由25%上升到60%以上,是建国以来投入规模最大、受益人口最多的一次。

三是饮水工程的综合利用,为发展庭院种植业和加工业提供了水源保障。

四是树立了良好的政府形象,密切了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

在饮水解困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各级领导干部都为之倾心尽力,积极组织、协调和指导工作,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付出了巨大的艰辛。受益地区群众将饮水解困工程称为党和政府的“德政工程”、“爱民工程”。广大受益地区群众在饮水解困工程通水时,以各种方式表达他们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