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艺创作应把观众放在第一位

金奖银奖不如群众的夸奖
2003-07-07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苏丽萍 我有话说

近年来舞台新作不少,这其中有些剧作贴近生活,人物生动,受到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并获得了可观的票房佳绩。但也应当看到,每年都有一些投入很多的戏虽获得省级或国家级奖项,但却不被观众认可,无法进入演出市场,往往获奖之时也就成了封箱之日,造成文化资源和文化投入的巨大浪费。这种现象的造成,关键在于没有摸准时代脉搏,没有在生活中找准坐标,没有在观众喜闻乐见上下功夫。

贴近群众,才能赢得市场

文艺作品要想引起观众共鸣,首先在创作之初,就应当牢牢树立面向群众的观点。这就要求艺术家要对不同观众群的审美取向、价值观念、艺术追求有十分敏锐的把握。在文艺演出市场化的今天,文艺工作者应摈弃多年来卖方市场的习惯思维,以为自己演什么,观众就得接受什么,在如今娱乐选择越来越多样化的今天,观众的好恶已经成为决定演出市场走向的决定因素,赢得观众才能赢得市场。

北京人艺由于秉承了建院之初老一代艺术家就确立下来的面向生活的宗旨,所以在市场上一直立于不败之地。该剧院认为,剧本关系到整出戏的成败,要想吸引观众,首先应在选材上贴近观众,并以鲜活生动的艺术形象吸引观众。近年来该剧院创作演出了许多关注平民生活、反映热点问题、得到观众普遍叫好的戏,如反映京城危房改造的《旮旯胡同》、透视北京人心态的《北京大爷》等,去年推出的《万家灯火》,描述北京南城拆迁时百姓的喜怒哀乐,生活气息浓厚,更是大受观众欢迎,已演出近百场,票房收入超500万元,成为京城原创话剧的最大赢家。

但也有不少剧团和创作者不是从观众和市场出发来决定创作演出方向,而是眼睛向上,以评奖为终极目的,以领导和专家喜欢不喜欢为标准,于是在市场上败下阵来。还有的剧团急功近利,把舞台演出当作政绩工程、样板工程来抓,主题先行,热衷选个热门题材,却不在人物塑造上下功夫,不在艺术性上下功夫,往往开掘不深,人物虚假,说教色彩浓厚。有的戏虽然也获得了国家级奖项,但却从未打开市场之门。

有一种说法:思想性是领导关注的,艺术性是专家关注的,观赏性才是百姓关注的。这种把领导、专家与群众相割裂的创作倾向,是对艺术的观赏主体群众的一种忽视,其直接后果是导致一些获奖之作叫好却不叫座,如有的获奖歌剧,被誉为近年歌剧创作的难得佳作,但在国内一些地方演出时,只卖出了三张票。其实,“金奖银奖不如群众的夸奖,金杯银杯不如人民的口碑”,但愿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和分管文化的领导都能尊重市场规律,着着实实地为人民而创作。

贴近生活,才能有深入的开掘

有的创作者以为,只要题材是时尚的,就是贴近生活了,其实不然。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眼睛向上、争奖摆功的风气使得一些艺术家变得浮躁起来,他们深入生活、观察生活、提炼生活的时间少了,有的只凭过去的生活积累、天赋才情和一己经验,匆忙上阵,闭门造车,因而许多剧作只是表面罗列,失之肤浅,没有对纷杂的社会生活表象进行梳理筛选,至于剖析本质、疗救心灵、指导人生更是无从谈起。这是造成这些年剧目不少,但情节不落俗套、人物形象生动、深刻触动观众的相对较少的重要原因。

曾创作出《同船过渡》、《春夏秋冬》等话剧的女作家沈虹光尖锐地指出,很多剧作家其实不具备犀利的眼光和敏锐的思维功力,这都是因为向生活学习、向经典学习不够所致。

在人民大众的欣赏水平越来越高、文化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文艺工作者只有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提高自身素养和功力,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并能传之后世的优秀作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