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大的“拆”字写在了爱国名将杨虎城公馆的墙上,南京很多市民对这幢民国建筑的命运深表忧虑。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原来,随着南京“老城改造”的进程,很多类似的建筑被列在了拆迁范围之内。
在中国建筑史上,南京的民国建筑占有重要的地位。据南京市规划局统计,现存民国建筑1000多处,其中119处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优秀建筑。
东南大学中国艺术史硕士生导师张燕先生出于对南京文化的热爱和保护传统文化的使命感,邀请扬州摄影家协会主席王虹军先生,联合编撰了《南京民国建筑艺术》大型图册。他在书中总结:“南京民国建筑,极为系统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向现代建筑的演变,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向现代建筑艺术转换、创造民族建筑新形式的实物研究资料和重要历史见证,也是中国城市向现代都市前进的实物研究资料和重要历史见证,全国首屈一指,世界范围内亦有典型意义。”
东南大学建筑系刘先觉教授考察了杨虎城公馆后指出:仅从纯客观的建筑水平来看,杨虎城公馆不算顶好的建筑,但杨虎城公馆跨度近80年,先后被抗日爱国将领、北伐军将领和国民党要员使用过,应该说历史价值不可低估。
南京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在推进城市化、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注意积极保护和大力挖掘城市独有的历史文化资源。
2001年,南京的美龄宫、“财政部”等8处民国官府建筑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去年江苏36处民国文物被评为省级文保单位,这其中包括了名人故居、大学、医院、饭店等;今年,南京市政府更是加大了对民国建筑的保护力度,鼓楼区近期做出颐和路民国公馆区的规划设计改造方案,启动民国建筑广场规划建设,对该地区13处一级文物建筑实施保护性开发利用,为了恢复中山北路民国建筑一条街的本来面目,即使每年商铺租金超过100万元,税收达200万元的繁华商业街也在拆迁范围之内。
尽管如此,刘先觉谈到南京民国建筑的保护时,仍然忧心忡忡:去年一年,南京市政协通过规划部门对民国建筑进行进一步普查,在原有的100多处文物保护单位的基础上,新增的数字也只有四五十幢。但南京的民国建筑正以更快的速度在消失,最多的一段时间里,半年内居然消失了50幢左右,保护的力度远远跟不上消失的速度。
专家还发现,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批原先打算控制保护的建筑已经不在了。江苏省建筑设计院原总建筑师丁公佩老先生也痛感南京众多民国建筑的命运坎坷:相当多数人认为只有政治意义重大的建筑才有保留的价值,而忽视了一些在特定时期影响人民社会生活的建筑物和建筑大师设计的建筑物。现在,新一轮的城建高潮中,又不知会有多少“杨虎城公馆”将蹈它们的覆辙。丁老呼吁:城市建设者们,多留些空间给城市的历史文化。
一位市民颇为感慨地说:“看着南京一天天新起来,漂亮起来,繁荣起来,打心眼里高兴。但是南京文化内涵的精髓在老城,政府应该慎重对待每一件历史遗存,老城改造应该立足于保护。”
其实文物保护与未来发展并不应该对立。江苏省政协的部分委员认为南京称为“十朝古都”,建城历史达2400多年。目前,全市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281个。显然,这个数量从南京2400多年的历史和地位来看,少得可怜,因此尤显珍贵。而老城改造不等同于拆迁,旧城改造并非就是在旧城区中建高楼。早些年的旧城改造和开发,使得南京旧城区面貌遭到比较严重的破坏,很多重要的历史遗迹或遗址,湮没在高楼大厦的阴影中,这是令人感到惋惜的。
江苏省在民国建筑保护方面也有成功的经验,苏州沧浪区计划将一处控制保护的民国建筑群修建成公共游园。苏州控保的古建筑有200多处,近年来,一部分修好后卖给私人,走上“私有化”道路;另有一些被改成了公共场所,走上了“公有化”道路。这给我们保护民国建筑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南京一位市民看着一些已被拆除的古建筑,感到非常遗憾:“这些建筑拆一幢就少一幢了,像这些有特殊意义的建筑,不论是否属于保护建筑,在拆前是不是应该有一个政府公示?最好可以召开听证会,能让市民参与论证决定保留与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