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大学生就业:转变观念天地宽

2003-07-11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杜弋鹏 我有话说

一说“大学生就业难”,许多人能张口滔滔不绝,一大堆就业难的故事扑面而来。可是,大学生就业真的就那么难吗?

难在择业而不是就业

据有关权威部门透露,从1999年起,我们国家扩大招生规模,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02年145万,2003年将达到212万,2004年将高达250万,4年就增加了140万。有关专家预测,一次就业按70%算,2003年约有44万人踏出校门无法落实工作岗位。

从这个角度看,大学生就业是有难度。

但是,这44万和将来的75万到底难在就业还是难在择业?

应该说,中国的大学生还远远没有多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程度,社会对大学生的需要仍然是多多益善。说到大学生,我们恨少!那么,为什么出现大学生就业难?有关专家认为,难在择业,而不是就业。

日前,记者在天津市的一个亲戚家和他们的儿子长谈了一次。孩子说:“我是名牌大学毕业的,凭什么到一些不三不四的破单位工作?我不干。”孩子的妈妈也不忿:“我儿子成绩优秀,怎么就找不到好单位?”

记者前后采访过30多位就业发生了问题的大学生(包括研究生),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不是他们瞧不上我,就是我看不起他们。有点像找对像,怎么也对不上眼。

就业面前人人平等

爱因斯坦大学毕业时求职数次而不果,最后好不容易在一个专利局上了班,所做工作和所学专业风马牛不相及。伟大的爱因斯坦亦如此,我们一些大学生暂时就不了业应该是正常的。如果大学生一毕业全部能如愿以偿高高兴兴就了业,那才不正常呢。

记者把这话说给一个大学毕业生的时候,他一个劲摇头又撇嘴,说:“您知道我们就业过程中谁难?谁不难?”我答:“当然是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生容易,成绩优秀的学生容易……还有有特长的学生容易。”他再次摇头……

记者认识一个学医的研究生,成绩优秀,人也长得帅气,求职到一个研究部门,人家直接了当告诉他说:“你的学历太高,我们这里大部分是些中专生、大专生,本科毕业的也没几个,你来了,他们怎么办?”听得这位研究生目瞪口呆,惊奇之余,理直气壮地问:“难道你们不需要人才不需要开拓吗?”人家回答得更加理直气壮:“我们这样的单位,有专科生就足够了!”气得年轻人一夜没合眼,绞尽脑汁想起一位叔叔,官当得不小,第二天前往拜访,叔叔打了个电话给那个单位,回答得相当痛快:“我们这里还没这么高学历的人,正需要哩,赶快来呀,我们要定了。”第三天再次见面,脸不红不白,叹息道:“你这个年轻人呀,那么大的门路不用,真是的。”

“门路”,阻挡了多少人才不得而知,但愿这种现象只是个戋戋小数。在就业面前应当人人平等。

转变观念天地宽

日前记者在内蒙古库布其沙漠边缘一个叫蒙西的企业结识了几位大学生,有上海毕业的,有北京学成的……他们最终在一个条件比较艰苦的地方找到了自己的出路,他们的说法是:“转变观念天地宽”。

是的,哪怕天才,如果不退一步,“难”字会随时随地等候你。有人自视很高,早晨醒来第一个意识就是“自己是天之骄子”,哪有找不到理想工作的时候。于是就左顾右盼,前观后望……这个不行,那个不理想,下一个太丢面子,终于失去了比较好的就业机会。有关人士认为,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关键是大学生们自己要改变就业观,对形势和自己有个客观正确的评估。毕业生就业最忌“高不成,低不就”。

有统计表明,我们国家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仅仅占全国人口的5%左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只要转变观念考虑问题,就应该承认,我们国家大学生就业机会比发达国家要多得多。有人非要向上看,一毕业就想挣多多的钱,月薪5000元,6000元……这实际上是对自己不负责。今年毕业的大学生们有个非常现实的口号,叫“先就业再择业”,这是值得称赞的。据北京市人事局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处一位负责人说,目前,毕业生的就业心态正在调整,对工资的期望已由原来的2500元下降到了1500元左右。

大学毕业生们如果要比,就比比就业以后的贡献,而不是就业之前的那点成绩。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