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不久前专门出台了《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家访暂行规定》,作出12条具体规定推动这项工作。文件出台以来,市长、教育局长、校长等带头家访,上万人次的教育工作者走访了3万多个家庭。
笔者以为,南宁市出台的“家访规定”,是一种本质意义上的“教育回归”。说到家访,人们并不陌生,尤其那些稍有点年纪的人,都有过家访的记忆。然而不知何时,这种“优良传统”渐渐淡化,“家访”甚至成了十分生疏的事情。眼下的情景是,学校或老师有事时,常常是打个电话,写个条子抑或让学生捎个口信给家长,家长便马不停蹄地赶到学校。老师和学生家长“匆匆见面”,很难有平等的实质性的沟通和交流,这种“闪电式”的对话与交流是很难解决问题的。
诚然,随着生活节律加快,人们更加珍惜时间,这无可厚非。但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果不能经常深入到学生家里进行家访,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一种“居高临下”的心态,这种心态,很容易造成师生之间、学生家长和老师之间的对立与隔膜。
教育改革是必要的,但被实践证明是优良的东西就不应该抛弃。当前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要化解学生们的“心结”,还需要老师和家长的配合,还需要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和引导。从这个意义上讲,南宁市出台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家访暂行规定》进一步体现了教育也要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体现了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家访中,老师与学生家长无形中建立了一种良好的“互动关系”,增强了亲和力。看来,家访这一优良传统颇有必要进一步弘扬。
(作者系济南市联合日报副刊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