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子村是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北公营子镇的一个贫困村,这里十年九旱,人均收入只有千元左右。前年,毕业于熊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的杜洪涛从镇机关来到桥子村任村民委员会副主任,他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村民发展蔬菜生产,引进新品种,改进栽培方式,使当地西红柿亩产翻了一番,经济效益提高了30%以上。现在桥子村586户农民建起高效大棚1100多个,人均收入增长了一倍。
不久前,记者到桥子村采访时,村民庞爽指着一片绿油油的瓜果菜蔬,欣喜地说:我家这两个大棚,一年能挣2万多元。多亏杜洪涛教给了我们大棚生产技术。谈起回村任职两年来的感受,杜洪涛说:虽然很苦很累,但我一点也不后悔,我来这里就是要用自己的知识帮助农民致富,帮他们做一点实实在在的事情。
像杜洪涛一样,现在朝阳市有344名大学生在村级组织任职。该市从2001年开始,按照辽宁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加强农业和农村的人才队伍建设。朝阳是农业大市,农村人口多,农业比重大。人事部门的一项调查表明: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仅占全市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3.97%,占农业人口的千分之一,远远落后于省内其他地区。乡村基层干部尤其是村级干部文化水平偏低、年龄偏大的问题十分突出。
近两年来,朝阳市有关部门把35周岁以下、有吃苦奉献精神,有带领群众致富愿望和能力的大学生作为重点选派对象,在自愿的基础上,乡镇政府与他们签订为期3年的合同。选派到村任职的,一般直接安排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或村办企业厂长助理、经理助理,党员可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等职务,符合条件的还可破格选举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这些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大学生“村官”一到任,就受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欢迎。
6月19日,对被称为“希望班”的沈阳农业大学朝阳大专班的300名应届毕业生来说,是个难忘的日子。在隆重的毕业典礼上,当他们从沈阳农业大学校长张玉龙手中接过毕业证书时,都十分激动。作为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以后朝阳市自己培养的“村来村去”的大学生,他们即将返回家乡,为脱贫致富奔小康建功立业。
朝阳市委书记周忠轩语重心长地勉励他们说:“希望你们以新的知识、新的观念、新的创造,去开启致富之门,为改变家乡面貌,为朝阳的建设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朝阳市每年考入普通高校的学生多达八九千人,但毕业后回朝阳工作的却很少,光靠选派难以保证“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目标的实现,必须想办法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为此,朝阳市委组织部和市人事局提出了“直通车”构想:与沈阳农业大学联合举办大专班,学制2年,设农学、园艺、畜牧3个专业,从农村招收贫困家庭的优秀高中毕业生进入大专班学习,学费、书费由市政府全部负担,毕业后“村来村去”,从事农业开发,带领乡亲致富,优秀者充实村级班子。在辽宁省人事厅、沈阳农业大学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沈阳农业大学朝阳大专班从2001年开始举办,每年招收农村应、往届优秀高中毕业生300名。这一举措为朝阳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保证。首届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政治上也有了显著进步,123名学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预计到2005年,大专班将培养毕业生900人,使全市一半以上的村有一名大学生;到2008年,毕业生总数将达到1800人,届时,朝阳市依靠自己培养,即可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的目标。
在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过程中,朝阳市发现:农村人才短缺,城市中却有一批大中专毕业生等待就业,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涉农专业的毕业生。在选派他们到村任职时,往往由于缺乏实践经验,不愿下去,不敢下去;即使是派下去的大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也暴露出有知识无经验、有热情无良策的弊病。为解决这一问题,朝阳市人事局在一些县(市)创建了“大学生创业园”,对准备派到村级组织工作的大学生进行农业科技培训。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率先试点,建立了具有试验、开发、培训、生产等多功能的开发式园区。进入创业园的大学生由农业部门负责业务培训,人事部门负责学籍管理。“大学生创业园”建立后,已有十多名毕业生进园接受培训。他们把所学知识与工作实践对接,把书本知识转化成实际工作本领,为今后到基层任职、带领农民脱贫致富打下了实践基础。北票市的“大中专毕业生农业科技培训示范基地”承担了沈阳农业大学朝阳大专班27名北票籍应届毕业生的实践培训任务。来自北四家子乡的毕业生邹杰亮告诉记者,他在这里专攻新品种百利蕃茄秋冬茬温室栽培技术,回到村里后要建两个温室大棚,向乡亲们传授,让家乡的温室大棚蔬菜生产尽快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