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梅州市平远县有一座五指石山,山上常年有一位以采药为生的民间山歌艺人——黄熙祥,不管风吹雨打,每天都抱着二胡为过往的游客唱山歌。7月初的一天,他偶遇3位“专业”的游客,与之切磋后,恍然大悟:难怪越来越多的人不喜欢原汁原味的山歌,传统的山歌是应该改革了。
这3位“专业”的游客分别是《好日子》曲作者李昕、《涛声依旧》词曲作者陈小奇和《九月九的酒》曲作者朱德荣。
今年11月7日至9日,“首届中国梅州国际山歌节”将在世界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地之一、享有“山歌之乡”美誉的梅州市举办。为配合山歌节的筹办,应组委会邀请,6月30日至7月4日,徐沛东、阎肃、王佑贵、蒋开儒、李昕、车行、陈小奇、朱德荣、李广平、姚晓强、陈洁明、陈中秋、李小兵等13位中国著名词曲作家赴梅州采风,为梅州“量身定做”10首具有浓郁客家风味及现代感的旅游歌曲,并邀请我国著名歌唱家、当红歌手在山歌节开幕式上演唱。
常言道:“自古山歌从(松)口出”,松口镇就在梅州。客家山歌流行于粤闽赣交界客家人聚居的广大区域,它继承了诗经三百篇的风格,歌词善用比兴,韵脚齐整,词曲不固定,可以即兴编唱。
当地的居民介绍,由于世代生活环境的关系,他们不论男女都会整天在田野山岭间劳作,没有“男子事于外,女子事于内”的严格差别。客家人性格大都质朴耐劳,很少慵惰浮夸,一直保存着古代中原人的风气。客家山歌是他们的口头文学,是中国民歌中独立的一支。
在为期5天的采风活动中,采风团赶赴黄遵宪故居人境庐、雁南飞茶田、阴那山天文台、蕉岭长潭旅游区、平远五指石、五华热矿泥、大埔客家民居等景区参观、体验,所到之处,都深刻感受到一种醇香的客家山歌文化。
74岁的著名作曲家阎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采风是件很辛苦的事情,但这种“主动出击”的形式很好,置身民间,通过视觉、嗅觉等全方位地捕捉和感受民俗、民风,最能给艺术家的创作带来想象力。在一路山歌的陪伴下,阎老爷子还即兴作了一首诗表示赞叹:“人说梅州出山歌,梅州山歌确实多。水面唱得船超载,拧头歌声绕翻坡。”
山歌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而经过艺术家的加工,会否影响它本身的韵味?作曲家徐沛东说,山歌创作要与时俱进,如果不发展,再好的传统文化都会式微,甚至随时都面临被取代和淘汰的危险。由现代艺术家创作的山歌肯定会“变味”,而且一定要“变味”,更多体现一种时代的胸怀。创作艺术不能跟着传统走,必须用现代人的眼光和观念解剖传统优秀文化,借用新思想、高科技,使山歌焕发新的生机,但根还是客家的。他认为,艺术如果不能造成内心冲击、引起共鸣,就会变成孤芳自赏。
广东作曲家陈小奇认为,客家山歌由于语言的局限性,限制了它在全国的传播。文字大量采用比兴手法,在现代都市中不可能生存下去。但是,它的旋律在全国却是首屈一指,在编配上可以有大的变化;结构也只有4、5句,所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他表示,客家音乐的创作素材非常丰富,目前艺术界对此开掘还不够充分。例如晚清杰出的外交家、“诗界革命”的领袖、梅州籍的文化先驱黄遵宪就曾经有意识地吸收民间客家文化,创作出民俗诗《新嫁娘》,这首诗就完全可以成为歌词创作的素材。
梅州市委副书记古小平表示,目前要振兴和繁荣客家山歌文化,应当走“双管齐下”的路子:既要整理和保存原版的山歌资料,又要鼓励创作具有时代气息的新山歌。把传统和时代的东西糅在一起,博采众长,使传统山歌焕发出时代的艺术魅力,从而带动和推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据介绍,目前梅州市已经设立了3个专门的山歌研究机构,搜集民间山歌资料,研究传统山歌的格律、用韵、衬字等,已经出版了多本学术专著。梅州市每年投资100多万建设的专业山歌剧团,每年都要进行考核。剧团走精品经营的路子,每年演出多达120场。去年,剧团精心打造的大型山歌剧《等郎妹》在全省艺术节上囊括8个艺术大奖,专家叫座,观众叫好。梅州市委副书记、市长何正拔表示,举办国际山歌节是梅州市以实际行动打造“文化梅州”的战略品牌,带旺梅州文化旅游产业,从而拉动全市经济建设,塑造“客都”新形象。
就此,陈小奇则提出了“旅游歌曲”的概念,他说:“一首好歌,是千万人心目中珍藏美丽的风景;一首好歌,是千万次无偿传播的广告。”曾几何时,一曲《太阳岛上》将哈尔滨美丽的原野自然风光和哈尔滨人的浪漫生活情调唱遍全国,《请到天涯海角来》也促就了海南快速成为国内外闻名遐迩的旅游城市,这充分体现了一首好歌对一个地区旅游、生态、经济发展所起到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