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让手机屏幕“干净”起来

2003-07-16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郑晋鸣 通讯员 邓芳芳 我有话说

手机短信每年的发送量正成倍增长,在2002年底达到了900亿条。“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如此庞大的数字背后,究竟隐藏着多少垃圾,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但由短信引发的社会问题却越来越多,使人无法再保持沉默了。

“有色短信”值得重视

在享受着“一毛钱”短信便利的同时,越来越多的污言秽语也“乘信而来”,在采访中记者得知,大部分手机用户都有接到过“有色短信”的经历。现手机使用者的年龄越来越小,少数成年人热衷的“危险游戏”已经开始在孩子中流传开来。

在重庆,一个16岁的少年受了黄色短信的毒害,因强奸未遂而被开除学籍,接受法律管教,而在老师同学眼中,他一直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一位教育学专家忧心忡忡的告诉记者,“青少年身心还不成熟,可塑性强,免疫力低,长期接触这些黄色的、对社会不负责任的信息,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阅读快感,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

严防“被动挨打”

大部分手机用户都有过收获“非来横财”的经历,“恭喜您的号码被选中,请尽快把邮寄费××元寄给我们,在近日领取您的奖品!”,但如果真的“不知深浅”寄钱过去,钞票只能是“肉包子打狗”。

网站和短信的亲密接触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在网上,记者看到,如今的短信服务的确是“全方位,多领域”,从“情缘指数”到“今日运势”,从0.2元的“普通服务”到5元的“高档服务”,应有尽有。记者尝试性地在网站上注册了一个手机号,即被热情安排“免费试用订阅”,试用期过了,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网站“悄无声息”地自动转入收费服务,等记者发现上了“贼船”急着回头时,却尴尬地发现根本找不到取消订制的提示,一查手机费也早已所剩无几。

“羊毛出在羊身上”,付费的是手机用户,养活的却是网站和运行商,而作为消费者,他们却没有选择权,只能被动接受良莠不齐的短信。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80%的手机用户面对“垃圾”只能“默默忍受,然后删掉”。一位法律专家指出∶“每个人都有不被骚扰的权利,除了我们的身体,还有我们的眼睛和思想”。面对泛滥的垃圾信息,我们再不能被动挨打了?

依法管理势在必行

如此多的“垃圾”,为何却没有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清理?面对记者的疑惑,一些业内人士指出,是巨大的经济利润在作祟。

一条文字信息,在网站上的标价是两毛至四毛,如果按照平均三毛一条,平均点击量10万次来计算,平均花50元购买的短信会赚取29950元毛利,如此大的蛋糕,也难怪会让一些网站和信息服务商有“技术匮乏”的难处了。

“今天是黄色短信,明天就可能是黄色图片,一条短信看似不起眼,如果管理不善,却能够成为新的信息公害”。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许多代表都表达出自己的担忧,在采访中记者欣慰地得知,部分主要网站的服务提供商都签署了《互联网自律公约》,而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已在慎重考虑中。

一位专家提醒,在经济领域有很多“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例子,短信市场不该重蹈先发展后治理的覆辙,理性地进入并谨慎地消费,才是实现良性发展的正确道路。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