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直面中国高校的八个“不同”(下)

院士论坛
2003-07-18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杨福家一九三六年生于上海。一九五八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曾任复旦大学校长等职。一九九一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第五个差异是研究生的培养。在国外,我碰到过很多教授,他们的科研水平与国内清华、北大、复旦等高校的水平相比,也不是高得很多。然而,其中的一个巨大差异是:国外很多教授的手下都有10个、20个研究生在拼命地干活。在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一流高校,我找一些研究生个别谈话,问他们为什么这么拼命地干活。他们回答说如果我不好好干,明年就要“走路”——被淘汰。如果努力干活的话,就可以拿到斯坦福大学的文凭,这张文凭的含金量是很高的;其次是能够参与世界前沿领域的科研工作。事实上,很多获诺贝尔奖的依据就是获奖者的博士论文。反观我们的研究生,一方面,国家给予的研究生待遇偏低,在不少城市低于当地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这对于以基础研究为主的研究生更显得不尽合理。另一方面,老师也不敢给他们出难题,三年保证毕业,出一个小题目做做,学生也没有多大的压力。这种状况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第六个差异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不是老的概念,世界上优秀的学校一直把它作为非常重要的一条来考虑的。英国的一些著名高等院校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它们很早实行了导师制,像牛津、剑桥,15世纪开始就实行导师制,使得每个学生都得到关心。牛津大学有句妙语:“导师对学生喷烟,直到点燃学生心中的火苗。”复旦大学物理系过去有个学生书读得马虎,玻璃却磨得很好,老师并不限制他。这个学生毕业后,参加了我国最高级的天文望远镜的磨制,他头脑里的火种就这样被点燃了。1998年,剑桥大学的科研经费为1亿英镑,合13亿人民币,复旦大学当时的科研经费是1.3亿人民币,为其1/10。但是剑桥科研经费的90%是用在人员的工资上,仅用10%购买设备,而复旦的全部科研经费几乎都用在了仪器设备上。两校的设备费几乎相等,但剑桥是从世界范围招聘英才,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当然就不一样。如两校都有一个相似的实验室,两者的设备也差不多,但是剑桥大学那里却有11位获得过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两者的科研能力之差距就显而易见了。

第七个差异是师资的来源。我国高校的师资大多是学术型的,从学校到学校,不少是在同一学校里从助教做到教授。国外一流大学的教授很少“近亲繁殖”。哈佛大学的教授绝大多数是从世界范围招聘来的。对于社会科学、工学等应用科学,很多教授来自政府机关、企业部门。

第八个差异是育人的环境。环境对人才培养十分重要。举一个例子来说,1953年出生的一个英国男孩,叫安德鲁·怀尔士,十岁那年,当老师在讲商高定理的时候,讲到了世界难题费马大定理,他开始对此着了迷,并立志搞数学。后来他在1985年成了普林斯顿大学的正教授。但是这以后,这个人突然消失了,学术会议也不参加,论文也没有了,别人说他是江郎才尽了。实际上,他埋头苦心钻研了九年,并终于在1994年破解了费马大定理,轰动了全世界。这个故事给我们的教育很大。第一,如果在人小时候总是逼他考100分,不启发他的好奇心,能有这个人才出现吗?第二,要有一个宽容的育人环境。一个人能够九年什么事情都不做,专攻世界难题,这就是环境给他的宽容!因此,我们不仅要为年轻人创造一个能激发兴趣、产生好奇心的环境,还要营造一个能够使其静心苦干十几年的宽容氛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