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白芨滩,是一片绿色的海洋。站在已被绿化的高大沙丘上放眼四望,昔日黄沙滚滚的白芨滩,被花棒、柠条、沙柳等沙生植物所覆盖。林场场长兼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王有德就像画家展示自己得意之作,给记者一一指点绿洲:“就是这条绿色长城,锁住了沙龙,保护了银川平原,保护了黄河!”
都说治沙苦,可在白芨滩,却没听见谁叫苦。因为白芨滩人心里清楚:自己的场长比场里任何一个人吃的苦都多!有人说:王有德当的是“苦”官,从未图过享受。
白芨滩林场位于毛乌素沙漠西南、宁夏引黄灌区以东的灵武市境内,是1953年成立的生态公益型林场。1985年,王有德调任林场副场长,此时林场生产已经难以为继。一进场,他就扎下去调查研究。他发现,林场职工一年中竟有7个月无事可做,在生产繁忙季节,也是“造林抚育靠民工,林场工人只带工”,植树成活率低,职工的待遇也低。全场每年得到的拨款连发工资都不够,更谈不到组织大规模的生产。
不改革,就没有出路。王有德提出了改革方案:精简后勤和管理人员,将他们充实到生产一线,场部机关由原来的28人减到16人;取消一线职工工资级别,实行工效工资;全面分解承包生产任务,人人身上有指标。
王有德的改革并没有把场领导排除在外,他自己也承包了30亩果园。后来当了书记、场长,管理局成立后又担任书记、局长,他也未为自己减轻承包指标,至今他18%的工资仍要自己到地里去挣。
“多种经营林为首,经费紧缺靠创收”,这是王有德的经验。18年来,他带领全场职工建果园、修苗圃、办砖厂、上预制板厂、承揽绿化工程,以多种经营的收入弥补生态建设资金的不足,走出了一条“以林为主,以副促林,多种经营,综合发展”的兴场之路。
那一年,林场在北沙窝开发果园,王有德带领职工在沙滩里搭起帐篷大干,50多天没回过一次家,尽管工地离家只有3公里。白天,他和大家一起平沙整地、砌护渠道、挖坑栽树,晚上又在煤油灯下研究工作。烈日炎炎,王有德和职工一道赤着双脚把水泥板一块块背到沙海深处。沙滩热得快能烫熟鸡蛋,已被水泥泡烂的双脚踩上去钻心地疼。重重的水泥板把许多人的后背都磨烂了,汗水浸到伤口,疼痛难忍。王有德跟大家一块干,二三十公斤的水泥板,别人一次背一块,他要背两块。
为了林场的事,王有德很少按时回家,就连过年过节,也难得与家人吃个团圆饭,常常忙完工作回到家已经是后半夜了。妻子忙着给他做饭,等把饭菜端上来,他已经斜靠在沙发上睡着了,嘴里还有一块没有咽下去的饼子。妻子杨学霞说:“这些年来,他把沙漠绿化了,却把家里沙化了。他每次回家,都要带回一样东西,那就是沙子:地上、床上、沙发上,都有他带回的沙子。给他洗衣服,洗衣机里也常有一层沙子。”
王有德知道劳动的艰辛,花钱格外节省,精打细算全场闻名。为一棵树苗、一斤化肥的价格,他要与人反复协商,对自己更是抠得紧。这么多年来,跑项目,调树苗,销售各类林产品,他事必躬亲,几乎没有住过旅店、下过饭馆,每次出差都是自带干粮咸菜,白天联系业务,晚上就在自己的车上休息。到陕西的一些地方调树苗,他每次都是吃了晚饭上路,赶在天亮到达,验苗装车后,再乘着夜色往回赶,他说:“这多好,既节省了时间,又省下了住店钱。”
王有德对自己“抠”,但在事关林场发展的大事却大方得很。白芨滩林场在灵武市第一个实现微机管理,有36名技术人员被送出去进修,场技术骨干都有电脑,还在全市最先用上了笔记本电脑。
王有德吃了苦,也尝到甜。林场的固定资产已由他上任时的40多万元增加到1655万元,林木总资产达到4200万元,职工年人均收入由几百元增加到1万多元。林场完成的沙漠治理项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他参与组织实施的科研项目为我国沙漠化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他自己也获得“全国绿化劳动模范”、“绿色长城建设奖章”等荣誉称号,当选为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6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在宁夏视察时,专程到林场看望王有德,称赞他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典型”。
王有德进场时,全场159名职工有1/3要求调走,现在林场职工增加到400人,不但没有人要走,还有很多人想进而进不来,副场长马国栋说:“跟着他干,吃再多的苦也高兴。”
十几年来,有很多单位要调他,其中不乏吸引人的好职位,但他始终未动。亲朋好友劝他:“哪个职位不比你现在的工作升得快、待遇好?你留在这里图个啥?”他说:“我舍不得这片土地,舍不得那些同甘共苦的职工。现在,他们的生活水平还不算高,我不忍心离开。”
多为大地留绿荫,少给人生留遗憾,是王有德不懈的追求!年近50的王有德现在一身病,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大得多,他无怨无悔。最近,灵武市又给他们划拨了24万亩沙荒地,委托他们治理。一提起此事,他就兴奋得两眼放光:“我这辈子离不开林业、离不开治沙了。”
治沙的苦王有德还没吃够,因为这苦对他来说不是苦,而是快乐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