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1891年克诺普夫作《我被自己关在门里》(局部)
20世纪80年代曾编过张抗抗早期的中短篇小说,后来又读过她的4部长篇小说。前几天,她的一部装帧精美的艺术随笔集《过眼铭心录》寄到寓所,我惊住了,没想到她还写艺术鉴赏类的随笔。
创作与解读、构筑与鉴赏、倾述与倾听,这是艺术家(作家)、批评家(鉴赏家)与读者沟通融合的通道。在这个通道中,作家艺术家从来都是被解读、被鉴赏、被批评的客体。而如今,抗抗却反客为主,悉心地、温馨地大刀阔斧地解读西方古远的、中国现代的以及先锋艺术家的作品。这就不能不谈、不能不想,而且未经想透,就鬼使神差地跟着她,走进了一座座五色迷离的艺术殿堂:在丢勒的自画像前,我似乎真的从丢勒光辉的前额凝定的眼神内,感觉到他刚毅的嘴角、修长有力的手指,看到挣脱宗教与宫廷艺术阴云后的人的尊严与个性的张扬;看莫奈的“睡莲”,在一片灵动的水汪汪的油绿蓝黛世界,水波的滟潋、光影的美感真是搅得人欲静不能、欲动不忍,就这样洇漾出害眼疾的莫奈,一生对光与水的渴望;看梵高的“花瓶中的十二株向日葵”,在抗抗的揭示中,也真的“听见一声撕心裂肺的呐喊,从画中拙朴的瓶口冲出,那声音如此尖锐惨烈,竟将画上金色的花瓣纷纷震落”……
从昨天到今天,吟味着李爱国“融入梦境与自然的人体美”那一组国画工笔,有一种“旧梦重温”式的古典美的满足;读杨刚的水墨写意,顿感“山呼海啸蜂拥而来”,那种“蕴藏着飓风般的粗犷和强烈的气感”,令人快意地眩晕;读古仪女士精美的庭院人物画,悠然闲逸的气韵、女性情致的优雅油然而生;读吕敬人融“感性知性理性悟性智性”于一炉的书籍装帧艺术,也不由生出那种“诗意的触摸”感;读红岩拍摄的哈尔滨城俄式建筑的摄影作品,产生出“沉默的哲思与幻影”,久久挥之不去……这一切都大大地廓开了人的视野,丝丝渗入读者的心田。
以往读一些专业画论,似乎总是静静地玩味、幽幽地品析,从技法到构图到墨色,谈的多是绘画技术。而抗抗的这册艺术随笔,则完全是另一种状态,她从直接的质感出发,引申至文化、历史以及哲学观念,深沉处凝思不语,激情处则舞之蹈之,赏气韵、评空间、唤鬼神……
如果上述那些都是线性的“双视角”的评析,那么她对王晋的行为艺术装置艺术的解构,则是立体的观赏、放射性的追踪与问询。
作为先锋的行为艺术,人们各有各的认知。有人说是艺术的沉落与背叛、有人说是艺术的超越与飞升、有人说是艺术家对未来世界的探寻……但艺术家却沉默着,沉默地创作。在该书中,我们听见抗抗出神入化的画外音——述说着她的所见所思所感所悟,还有作品的产生过程、造型、形态、氛围……但述说者的智慧,在于她并不告诉你那些作品究竟宣示或意味着什么。她只是让你从她记述的情境中,去领悟与参透。她对绘画的赏析,只为读者提示鲜活的记忆与想象的空间。她为我们开启了对于艺术鉴赏的另一种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