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们九三学社专家考察团,登上了海拔4700多米的昆仑山,就青海西南部“三江源”生态的治理问题,进行了实地考察。考察发现,“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状况不容乐观。
“三江源”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堪称“中华水塔”。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源自这一地区。这里曾是草丰水美、湖泊星罗棋布、森林与草原相连、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的自然宝库。
经了解,近年来,青海省玉树、果洛两州中度以上退化草场已有1.5亿亩,占区域可利用草场面积的64%,沙化面积达3800万亩;荒漠化平均增加速率由20世纪70—80年代的4%增至90年代的20%。还有,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多年平均输沙量分别高达8800万吨和1300万吨。20世纪90年代与80年代相比,黄河、长江、澜沧江的年平均流量分别减少了27%、24%和13%,黄河上游连续七年出现枯水期,1997年源头首次出现断流。尤为严重的是,草原鼠害严重,最严重的地区已占可用草场面积的五成以上,鼠害横行,使本已十分脆弱的高原高寒自然生态濒临毁灭边缘。
考察后我们认为:首先,要改善“三江源”区畜牧业的生产方式。“三江源”区百姓的物质文化需求虽在提高,但传统自然经济的游牧生产方式却基本没有改变;必须变粗放式经营为集约化经营,要退牧还草,以草定畜,实行科学放牧,扩大设施圈养规模等,严格实行“禁牧期”和“禁牧区”制度。其次,调整“三江源”区的产业结构。“三江源”区生产力水平不应仅限于发展畜牧业,该地应大力发展牦牛绒产业,牦牛绒有保暖性强、价格低等优点,牦牛对草场的破坏也较小。又如,“三江源”区独特的高原地貌是世界上独有的旅游资源,可将生态保护与旅游业有机结合。再者,“三江源”区的生态治理必须依靠科学,用科技手段解决宏观问题,如总体规划的制定等;用科技手段解决微观问题,如鼠害的治理、草场的恢复、防沙治沙、人工增雨等。
“三江源”区生态之所以受到破坏,除了落后的畜牧业生产方式外,从文化理念上讲,还与人们掠夺自然的人类中心论的心态有关。人们不断对大自然掠夺式开发,而生态的恶化反过来又威胁人类的生存、发展。所以,在“三江源”生态治理过程中,要大力宣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另外,还须贯彻“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方针。在道德层面上,要提高群众的环境意识,人人自律。在法律层面上,加大对《环境保护法》、《草原法》等宣传和执法力度,确保“三江源”生态治理工作收到实效。